人大代表關心臺胞福祉:臺商融資 臺生就業 子女入學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李志暉)據統計,大陸有約4萬定居臺胞和至少100萬常住臺胞。在此間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面對當前金融危機,在大陸臺胞的企業經營和子女入學就業等切身問題,成為13位臺籍代表兩天來持續討論的重點。
大陸臺資企業多屬出口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産業,隨著歐美市場訂單的急劇萎縮,實體經濟受到很大衝擊。再加上許多臺資企業資産註冊不在大陸,導致無法進行財産抵押和信用擔保,影響從銀行取得貸款,極大限制了企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臺灣代表團團長、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説:“兩會前,我們在閩、滬、蘇、京、津等地區的調研中,臺商反映最多的是融資難問題。”
數據顯示,大陸的臺資企業共有7萬多家,而得到貸款的只有6000多家次。“兩岸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正不斷加強,加強兩岸金融合作已經勢在必行,”梁國揚説,“臺商非常期望兩岸銀行建立和加強業務關係。”
通過對江蘇昆山等臺資企業集中地區的實地調研,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有清説,當地政府已建立為臺商進行信用擔保的機制,這一政策受到臺商的歡迎。胡有清將在此次人大會議上建議,由中央出臺政策,允許地方政府為臺資企業提供信用擔保,使符合條件的企業順利獲得融資服務。
同濟大學教授張雄代表則建議,設立扶持臺灣中小企業的專項基金,既可提供貸款,又能為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另外,長三角地區是臺商集中地,其中僅上海市就有5000多家臺資企業,他建議在長三角設立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為臺商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危機對臺灣實體經濟的重創已造成島內失業率攀升。與此同時,臺灣來大陸就業的人數近年來不斷增加,特別是就讀大陸高校的臺灣學生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在大陸工作。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魏麗惠代表一直關注臺生就業問題。她説:“從大陸高校畢業的臺生怎樣進入大陸事業單位,現在沒有相關政策,這些臺生即便被聘,也是作為編外人員,不能評職稱和晉陞。”
“我認識許多優秀的臺灣學生,他們已經在大陸就業、從教,但由於沒有具體政策,高校只能按照外聘人員的辦法對他們一年一聘,臺生沒有醫療保險,對前途很憂慮。”魏麗惠説。
魏麗惠在臺灣走訪時,許多家長對解決子女在大陸就業充滿期待。“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改善,希望國家能出臺具體政策幫助臺生順利就業,服務社會發展,”她説,“也希望臺灣當局承認臺生在大陸取得的學歷。”
隨著越來越多的臺商舉家遷居大陸,他們的子女許多已經就讀于當地普通中學接受基礎教育。福建省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陳耀中代表説,僅在廈門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就讀的臺商子女就有1300多名。
“我來北京參加兩會前,收到一位臺商的反映,他的孩子在南京一所中學仍然要按較高標準交學費,因此必須提出建議,使惠臺政策儘快落實。”胡有清代表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