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珠三角區域龍頭之爭:背後蘊藏優惠政策角逐

2009-02-24 09:21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編輯:張方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去談及珠三角一體化時,借用“大哥”一詞的有感而發,實際上也觸及了中國區域發展過程中不可諱言的一個簡單而又微妙的問題:要不要“大哥”?誰來當“大哥”?“大哥”怎麼當?

  珠三角告誡大哥

  最典型的就是珠三角的機場,香港一個,澳門一個,深圳一個,珠海一個,廣州一個,五大機場不斷爭鬥,使得珠海機場停用,成了香港機場的貨物運輸點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陳安慶   廣東報道

  2009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參加《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廣州一定要有大哥意識”。 汪洋説,“大哥”意識不是以老大自居,大哥對弟弟、妹妹就是要禮讓、憨厚,不能斤斤計較。

  一石激起千層浪。

  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在談起他對“大哥”的理解時説,所謂“大哥”就是凡事要帶頭,要做好榜樣,“大哥”要有大胸懷,不能凡事往自己懷裏攬,要懂得與各兄弟城市分享。

  各地的爭奪戰,令人眼花繚亂

  作為華南的中心城市,廣州一直被看作“龐然大物”。

  早在2007年6月12日,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就曾坦承,廣州的領導幹部過去在考慮問題時,往往以廣州為界,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畫地為牢,讓珠三角“聯動開發”流於空談。

  朱小丹要求,幹部們要“跳出廣州看廣州”,“廣州是廣東的廣州,中國的廣州,世界的廣州。”

  20多年來,珠三角城市的發展波詭雲譎。1979年珠三角地區開放後,深圳、珠海經濟特區飛速發展,東莞、順德、南海、番禺等廣東“四小虎”異軍突起,各領風騷。

  1988年,中山、珠海、南海、順德等“幾個小兄弟”甚至商議用7年時間,實現經濟總量超越廣州。

  “可廣州呢?自恃大城市,自高自大,盲目自滿。”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説。

  廣州市民杜永權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的經濟老大地位曾一度面臨著被趕超。

  杜永權大學時期的一個生活細節令他記憶猶新:“1993年在大學讀書時,廣州本地的學生一般騎自行車,而來自佛山、東莞的許多學生則騎著摩托車在校園穿梭。”

  多年來,珠三角“各地諸侯爭據”的現象,也讓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專家丁力深感憂慮。

  在丁力看來,這種“關起門來自己打自己,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導致各城市之間的産業低水準複製,在宏觀上導致資源低效率運營。

  “最典型的就是珠三角的機場,香港一個,澳門一個,深圳一個,珠海一個,廣州一個,五大機場不斷爭鬥,使得珠海機場停用,成了香港機場的貨物運輸點。” 丁力説。

  各地的爭奪戰,令人眼花繚亂。一時間,深圳要升級搞高新科技,珠海也要佔據技術的最高點;惠州想承接深圳轉移産業,東莞也早已急不可待;深圳搞創新科技園,東莞也在松山湖建立高新産業園區;廣州搞了黃埔港、南沙港,深圳則立馬建設了鹽田港。

  一個臺商眼中的廣州

  做瓷娃娃起家的臺商劉佳,1991年就來到廣州,“剛來廣州時,對廣州的印像是:要什麼沒什麼,做玩具娃娃,很多零配件都要從臺灣買來。”

  儘管如此,廣州當時依然是全國城市中最好的一個,甚至超過上海。劉佳在內地考察了很多地方,像南京、無錫,但那些地方都很破舊,都沒有廣州的繁榮。

  劉佳介紹,當初之所以選擇到廣州發展,是因為毗鄰香港。此外,廣州的機場有力地吸引了劉佳。因為有機場就代表廣州已經國際化了,這也是效率的象徵。雖然當年廣州還沒有他想要的原料,但他堅信,以後會有的。

  劉佳的産品主要銷往歐美,之前企業規模最大的時候員工曾達到1000人,現在出口受阻、遭遇訂單荒,只剩下100多人。

  18年前,劉佳初到廣州時,原本計劃建一座綜合性的商業大樓,但因為當時土地政策有限,他的店舖是工業用地,不允許建成商業大樓,只能作罷。

  “廣州有很大的優勢,但前幾年沒有把握住,土地政策在十年前就應該鬆綁。”在劉佳看來,當時南海、東莞、順德、中山均靠出讓土地和招商引資,迅速發展起來,廣州那幾年的發展速度卻有限。他甚至覺得,廣州市在過去幾年的發展當中,過於側重對天河區和番禺區的開發,他所在的白雲區發展卻很緩慢。

  在金融風暴衝擊下,劉佳正在探索轉型。

  東莞許多臺商開的玩具廠都搬往越南,但劉佳並不準備往越南搬。他已經對廣州這座城市産生了感情。

  在劉佳看來,作為省會的廣州,在政策創新方面比較拘謹,而那些非省會城市的領導就會比較膽大,政策也就相對靈活,敢於先行先試。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