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粵政協特聘臺胞委員開先河 望恢復華僑界別

2009-02-11 09:00     來源:南方網     編輯:張方翼

  聲音

  省政協臺胞特聘委員程豐原———

  開放臺商議政平臺時機恰好

  來大陸闖蕩多年,事業和生活的重心都轉移到廣東,這是首批省政協十位臺胞特聘委員相似的背景。昨日,記者專訪了特聘委員之一的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程豐原(上圖,曾強攝)。

  “大陸的進步太快了”

  程豐原先生看上去就像一個普通的廣州人,他1988年就來到廣州番禺蓮花山建廠。作為第一批來廣東發展的臺商,程豐原説,“當時主要考慮投資環境理不理想,大家都是中國人,同根同種。我沒有多大猶豫就作出了決定。”經歷了大陸和廣東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程豐原感嘆:“這20多年大陸的進步太快了,比過去臺灣的發展快。”他很認可自己當初的選擇。

  他覺得,廣東各級政府與臺商的互動非常好,特別是通過臺辦這個渠道來反映問題,大都能迅速得到答覆。比如,相繼解決了旅遊、經商和子女就學等許多問題。

  程豐原表示,他會響應廣東省的號召,繼續留在廣東發展,並且在考慮是否向粵東粵西粵北等地區轉移。他説:“兩岸直航、‘大三通’之後,兩地的交流、商貿和旅遊等更方便,我想臺商應該對今後在大陸的發展前景更樂觀。”

  留在祖國做“一等公民”

  作為廣州市臺協會長,程豐原經常向廣東的各級政府傳遞臺商的願望。他感覺廣東政府官員很開明。近兩年,政府更是越來越向“以民為本”的方向努力。

  程豐原等臺商以前列席參加過廣州市“兩會”。這次被選為廣東省政協的特聘委員,他認為:“在現在兩岸關係緩和的形勢下,臺商進入政協平臺發言時機恰好,不會遇到臺灣方面的多大阻力,也不會傷害兩岸關係。我們很珍惜有這種與政府等方面溝通的渠道,可以直接向市長、省長傳達臺商的聲音了。”

  他還透露,十位臺胞特聘委員已經就即將參加的政協會議進行過交流,準備提出一些與臺商發展相關的建議。比如,想建議政府調降土地稅等稅費,減輕企業成本,幫臺企渡過危機;建議向臺商開放便利店、洗衣店等零售業。

  程豐原早就把家和事業都完全搬到了廣州,他幾個弟弟也娶了大陸新娘。他説:“現在大陸的政治經濟環境越來越開放,我們未來的發展當然是在這裡,留在祖國做‘一等公民’!”(孫曉素 陳丹虹)

  連線

  省政協外事僑委主任呂偉雄———

  希望恢復華僑界別

  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如今看,我們都有理由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僑胞參與到內地的民主政治生活。其實,從人民政協發展歷史上看,華僑從一開始就是其中一個部分。在中國第一屆政協的籌備過程中,毛主席就已經邀請海外僑胞參加,包括了廣東的著名僑領司徒美堂。1955年,在廣東省政協第一屆大會上,華僑就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界別,並有了9位華僑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也分別有9名和13名。但在“文革”結束後1977年的省政協會議華僑界別就被歸僑界所代替,後來又改為僑聯界,越變越內向。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地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我省還有大約60萬旅居海外的中國公民。他們也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過去,我們重視些海外鄉親在經濟建設領域為祖國作出貢獻,今後,我們要更加重視他們在民主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的作用,重視華僑的公民權利,既要其捐資,也要其捐智。我們希望通過逐步探索,最後能夠恢復華僑界別。

  原民盟中央法制委主任黃景均———

  廣東探索又拔頭籌

  我曾經與多位境外政協委員共商國是,如林光如、石漢基等。在我看來,他們擁有在港澳臺和其他國家生活和工作的豐富經歷,具有多國的文化背景,既了解中國特色又了解世界。往往可以以“世界眼光”提出高品質的提案,為中央決策提供智力支援。我已經從媒體上了解到,今年將首次有10位臺灣籍人士和10位海外僑胞作為廣東省政協特聘委員與會,與其他委員一起共商廣東大事。這一探索很有意義。相信思想解放的廣東,會創造條件讓他們更好發揮作用。

  得益於廣東省委的開明領導,近年來廣東省政協做了許多有益探索,為推進政協工作和人民民主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次首聘臺胞和海外僑胞為特聘委員,又一次拔得全國頭籌。(徐林 周志坤 施志全)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