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臺商 珍惜形象再創佳績
研究市長,更要研究市場
20多年來,近10萬家臺商的經營,為大陸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但在最近一份大陸外資的評鑒報告中,臺商在中國社會的“接受度”整體評價持續下跌。為何臺商們的“功勞”並沒有受到大陸社會的認同?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來,除了政策性的開放以外,眾多外資企業的大力投入也是大陸地區蓬勃發展的“功臣”,在這些外資行列中,臺資則是最靠近大陸“本土風情”的“外資力量”。2008年8月11日,東莞的天氣炙熱難耐,同樣具有“熱流”場地的富盈酒店內聚集了600多位臺商,他們都是來參加由東莞市政府與臺商協會舉辦的“臺商産業轉型升級論壇”。在寬敞的會議廳裏,臺商們都在專心致志的聆聽中原大學全球臺商研究中心主任呂鴻德講述企業轉型策略。
當東莞市副市長江淩在臺上宣佈50億人民幣的東莞科技基金,向臺資企業開放申請,並且斥資10億人民幣設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基金這一舉措時,全場立即爆出熱烈掌聲。一位塑膠射出工廠的王廠長感慨萬分的説:“東莞市政府終於願意出手照顧臺商了!”
三百多家 一年倒閉的臺商企業數量
最近一年半,各家外資企業在大陸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臺商也不例外。從07年下半年開始的大陸官方降低出口退稅、兩稅合一及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到08年7月的開徵加工保險金,一連串的緊縮優惠措施,就如同一記記重拳直擊在臺商們的胸口,使之胸痛不已。“從來沒有看過臺商老闆們如此焦慮,一年內有300多家東莞臺商倒閉!”東莞臺商協會會長葉春榮憂慮地説道。臺商最擅長的“兩頭在外”(原料與成品都從國外進出口)加工貿易型産業,在這一波的中國大幅度調整産業政策浪潮中受傷最重。“關門、搬遷、轉型與升級四條路,看你選哪一條路。”電電工會副總幹事羅懷家實事求是道。
曾在中國負責品牌業務12年的明基全球策略規劃中心總經理曾文祺分析:“臺商能否因應變化,融入大陸社會,將決定其繼續成長或是節節敗退。”從某種層面來看,臺商在中國大陸走到如今這般田地,在臺商對待大陸市場的態度上就能説明問題的關鍵,因為臺商只是把中國大陸當成低廉的製造基地,卻不願意花時間了解大陸,造成了很多浮萍無限型的臺商。
自2004年開始,每年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發起,由世界銀行資助的“境外資本在中國社會中的融入度研究”,針對大陸居民、企業經理人進行抽樣調查,藉以了解外資企業在中國社會的“接受度”。調查研究的結果數據表明:連續3年,臺商在整體評價中位居倒數兩名,2007年更是跌到最後一名。從公司形象、産品形象、親和力、社會貢獻度、公共關係到市場競爭力、人力資源、領導力、企業文化、管理機制及危機管理等項目都是殿後,甚至落後於之前排名一直靠後的港商。
臺商進入大陸市場開發20多年來,近10萬家臺商企業,自詡語言相通的優勢,為大陸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但為何臺商們的“功勞”並沒有受到大陸社會的認同?“臺商在産品品質管理方面很好,很有自己的一套。但臺商們喜歡自成小王國,專與官員打交道,卻不願意跟勞工、鄰里建立良好的關係,穩固發展。”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如實的表明,臺商寧可研究市長,卻較少研究員工與市場。
“三沒有” 臺商面臨的困境
近10萬家的大陸臺商,扣除掉部分的中大型企業遵守當地的勞動法令之外,正是中小型企業為主的企業組織形態決定了臺商的形象。呂鴻德坦言,“有更多的中小型企業臺商,鑚法令漏洞,採取斯巴達式的管理,不善待大陸員工。”部分臺商對於臺幹與陸幹的差別待遇,致使臺商無法獲得大陸員工的忠誠度。例如,某大上市食品公司規定,臺幹出差搭飛機,同職等的陸幹只能搭火車。“大老闆一定不知道,在大陸搭火車沒有折扣,往往都比機票錢還要貴!”一位大陸籍經理一針見血地説。協助臺商在大陸上市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也指出:“很多臺商一直都相信大陸官方嚴格執行環保稽查與『勞動合同法』,10多年下來,一直都鑚漏洞,便宜行事。”
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陳明璋明明白白的指出,目前在陸臺商正面臨著“三沒有”的困境,即“沒有勞資和諧互信,沒有獎勵投資與優惠措施,對發展前景沒有信心”。在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之後,勞資雙方之間最後的互信完全瓦解,一位深圳松崗鎮臺商透露,很多臺灣老闆急著出脫工廠設備,工人就找律師,發動罷工。而只要有一家公司爆發罷工事件,週遭的其他工廠就連鎖反應,紛紛引爆罷工圍廠的野火,一發不可收拾。
從07年11月開始,深圳就開始爆發一連串的罷工潮,一路延燒到東莞等珠三角都市。光是深圳公明鎮就有1/4的臺商被罷工潮波及,就連擁有3萬位員工、連年獲得深圳政府繳稅大戶表揚的一家臺資工廠也無可倖免。上千位工人走上街頭,包圍了整座廠區,要求補回兩年的加班費。而有些快撐不住的臺商,就算是要收掉工廠,也很困難。在大陸投資有10多年的一位深圳寶安鎮鞋廠60歲的老闆,在大陸已經建立起3座工廠,但從08年初起,為了補發給員工的兩年加班費,他只好忍痛賣掉兩座工廠,換現金支付加班費,剩下的一座工廠,仍被員工發動罷工,生産線被逼迫著停工。“看到陸幹不挺公司,反而加入罷工行列,看了很心寒,乾脆忍痛把工廠收掉。”滿頭白髮的老闆感嘆道,他的工廠花了6個月時間終於賣掉了。
在珠三角地區,愈來愈多的臺商老闆把辛苦一輩子的工廠賣給了陸幹。陳明璋説出了臺商們的無奈:“拿現金走人,把棘手的勞資問題丟給大陸人去解決。”位於東莞塘廈鎮工業區裏一棟鐵門深鎖的破落廠房,原本是臺灣電子公司的工廠。3年前,公司負責人透過關係向當地銀行貸款了5億元人民幣,不到1個月時間,負責人因故逃離大陸,造成銀行求償無門,留下了空蕩的廠房。“為此,大陸政府特地發了紅頭文件,要求全國各銀行對於臺商的貸款必須要謹慎小心。”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葉宏燈説。
珠三角地區的臺商們已經在“水深火熱”的經濟環境中,尋求他路。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蘇昆山,地方政府為了防止臺商“債留大陸,人回臺灣”的狀況發生,在08年8月及時祭出了新規定,要求沒有自有廠房的臺商要事先提撥兩個月的工資給市政府當保證金。早期在大陸的臺商們都扮演協助大陸地區經濟開發的重要角色,引進技術與資金。“現在部分臺商沒有跟著提升競爭力,開始落後於大陸的經濟發展腳步。”大成企業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宸分析。甚至於還有部分臺商經營不善,當起了落跑臺商,重傷了臺資企業在民眾間的形象。
社會責任 企業必須補修的學分
其實,臺商在大陸所做的公益事業並不落人後。四川大地震之後,同時身為天津臺商協會會長的大成企業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宸就馬上發動臺商,募集了2600萬元人民幣,支援災區人民,並協助災區重建3所希望小學。此外,經營著北京、天津兩地鼎泰豐餐廳的韓家宸,每年都定期邀請河北廊坊的孤兒院與聾啞學校學生,到鼎泰豐享受美食,因為韓家宸“希望這些孩子能在這一生中,對臺商留下很好的印象。”
與大陸人民本為同宗族的臺商們,未來在這片土地上的經濟發展,還是佔有非常大的優勢,只是這前行的道路除了要建立在同根生的基礎前提之外,更需要的就是臺商們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保障臺灣企業在大陸的形象,並且在政策中尋求出路的同時把握住機遇,為企業産品及形象打造出更高的品質與信譽。臺商們必須在大陸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為,而非只是把大陸當成低廉成本的製造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印證依據自古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了民眾的認同,才有生存的寬廣道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