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兩岸醫科學子上海“比武”競技

2008-10-20 0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張方翼

  從急救包紮到心肺復蘇,從脊髓穿刺到縫合拆線,海峽兩岸醫學界高材生十八日在上海一決雌雄,“比武”的題目是西方臨床醫學領域的“十八般武藝”。

  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起的這場“海峽兩岸醫學生專業技能邀請賽”,是兩岸醫科學生第一次同場比拼醫療“實戰”技能。

  臺灣慈濟大學、輔仁大學、長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四所名校選拔出的醫科佼佼者,與上海交大參賽隊一同躋身總決賽。來自臺灣陽明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的醫界名人組成了“超級評審團”,高雄醫學大學還派出了啦啦隊。

  “醫療包紮,臺灣都用彈力繃帶,大陸的三角巾幾乎沒見過。”為比賽專門學習了“三角包紮法”的長庚大學七年級學生曾詩婷坦言,“比賽很有挑戰性。”另一位參賽選手朱彰堯則表示,兩岸在醫療領域的確存在一些差異,參加比賽,可以促進進一步互相了解。

  大賽現場氣氛緊張、安靜。只見輔仁大學醫學系的四人團隊正在進行“腰穿”(脊髓穿刺)項目的比拼。戴著一次性醫用口罩、穿著實習醫師服,輔大七年級的高瑜蔓在同伴的幫助下亮出自己的絕活。

  “上海學生的縫合技術很完美,真令人驚訝。”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主任簡竹君拿著評委記錄表,一筆一劃寫著,並頻頻點頭。

  與簡教授並肩擔任評委的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鄧漾認為,如何提高醫務操作能力,是兩岸學生所面臨的一項共同挑戰。鄧醫師説,比賽可以幫助兩岸學生彼此了解對方的醫療體系和環境,也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空間。

  據上海交大醫學院副院長黃鋼介紹,為籌辦大賽,兩岸醫界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裏,多次舉行視頻會議,針對醫學專有名詞、評價標準等存在的差異,進行溝通。為使比賽公正,還啟用了簡繁體字對照、英語註釋,並聘請兩岸數量對等的評委,特設了比賽仲裁小組。

  黃鋼説,兩岸學生同場競技,比的是動手能力和人文素養,兩岸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缺憾,通過取長補短,將有所改進。

  長庚醫院簡竹君主任則表示,消弭兩岸醫療領域的隔閡,增進彼此的互信也很重要。他説,這場別開生面的比賽,可提升兩岸醫務界對彼此醫療體系的了解度和信任度,未來或可惠及更多的兩岸患者。

  闖過實戰“比武”、知識競答、病例分析等一關關考驗,兩岸五支參賽隊分享了“醫學未來之星”等獎項。一些評委則建議,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醫學交流,僅有技能競賽還不夠,未來還需進一步拓展至學校互認學分,使更多的醫學人才有機會赴對岸臨床實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