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西人——郭臺銘:富甲臺灣的晉商
常說自己是山西人的郭臺銘,祖籍山西晉城,1950年生于臺灣。
郭臺銘的父親是警察,生活拮據,但給了下一代很好的身教:“他給我們很好的身教,教我們安貧樂道,不該我們的就不該去拿,我們家從小到大都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沙發,最好的是藤椅,但我們不覺得自己貧窮。”
這樣的經歷,讓郭臺銘貴為臺灣首富後,依然每月花不到一萬臺幣,生活十分簡樸。最快樂的事是母親下碗面給自己吃。“我是山西人,吃碗面、水餃、包子,就很舒服了,一點都不覺得不好,這才是真正的自我。”他說。
警察之子的背景,也讓他養成嫉惡如仇,對弱者更弱,強者更強的個性,對幾次“碰車事件”的處理就是例證:有次坐公務車拜訪客戶,那是他第一次有司機開車,車子被一輛摩托撞扁,他下車拿了1000元給摩托車司機去修車;有一次與中華郵政的車相撞,他看兩方都有保險,就算了;還有一次,他的賓士300跟賓士500撞在一起,立即下車決定好好算賬。他說:“這就是我的個性。”
這樣的經歷和背景,更讓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
郭臺銘念的是船務科,1971年到臺灣復興航運公司實習,因航運和貿易關係緊密,他利用機會,掌握到許多貿易知識,而且看到貿易背後的機遇。“可是我轉念一想,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由此萌生了如有可能,要自己開工廠的念頭。
結束實習和服役之後,機會出現在郭臺銘面前。一個朋友告訴他,有個外商想找一家公司承接一批塑料零件的生產。確認消息後,郭臺銘用母親做標會的10萬臺幣和幾個朋友一道幹了起來,並于第二年(1974年)在臺北注冊了資本為30萬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工廠初創,連模具組都買不起。為完成訂單,他四處到模具廠請人幫忙。最初,每月還有營業額8萬元,但很快遭遇石油危機的衝擊,轉眼就陷入絕境。1975年更是負債累累,朋友股東們決定洗手上岸。
因為深信電子業在臺灣大有可為,郭臺銘決定獨自支撐局面。他向岳丈借了70萬,將公司改名為鴻海精密工業,並由先前的電視機旋鈕轉向生產電視機用高壓陽極帽組件。
此時的郭臺銘,就像他自己後來常常比喻的“寒冬中的孤雁”那樣,只能在寒風凜冽中孤獨展翅,依靠自己,飛出一個春天來。
像一個地瓜,在田里默默地長大
孤獨不單是股東的撤退,鴻海沒有規模和技術,郭臺銘沒有背景,也沒有讓政府心動的遠景,有的只是困難,還有小混混來收保護費。“最可惡的是,早上有人來推銷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錢購買,下午就會有官員來做消防檢查。”融資貸款就更是談不上,以至于多年後,他常常笑言:“20年前我把公司設在臺北土城,就是因為土城有一間看守所,是臺灣專門關經濟犯的地方。要有一天我因支票無法兌現被關了,我老婆還很方便來看我,報告我公司狀況,讓公司繼續運營。”
有一次,新加坡勞工部長向郭臺銘請教,臺灣當局用了什麼政策讓中小企業紛紛走上世界的舞臺?他說:“新加坡把中小企業照顧得太好了,所以企業經不起大風大浪;而臺灣當局什麼都沒有做,卻讓臺灣的中小企業有了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靠著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郭臺銘無人助,就自助。“像一個地瓜,在田里默默地長大”。堅強地帶領鴻海絕處逢生,公司也因此轉入贏利,到1977年時,其資本額已增加至200萬臺幣。
此時,臺灣經濟起飛,地產和地皮價格不斷上漲,他的工廠附近就有土地要出售,每坪才3800元,如果借機搞地產,肯定大賺錢。另外,制造業的蓬勃也讓原料短缺,如果購買囤積,也會比代工賺得多。面對唾手可得的良機,首次擁有百萬資本的郭臺銘不得不仔細考慮。一貫雷厲風行的他花了兩個星期才定下答案,天天問自己:“我到底是以賺錢為目的,還是準備從事長久的工業?”
最終,他決定從事長久的工業。求人要模具的無奈,讓郭臺銘對自主技術刻骨銘心:要長久,就必須擁有技術。他決定用這筆錢興建自己的模具廠,告別過去常常因沒有模具而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以掌握自主權,爭取更大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