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王克璋 我們這一代臺灣人

2008-03-12 10:21     來源:中國臺商     編輯:張方翼

  在濟南,記者幾次見到王克璋,他都一身“聚大纖維”標示的工作服,連和市長會談時也不例外。

  辦公室的展示櫃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王克璋的企業每年都是濟南出口創匯的優秀單位。他自己卻擺擺手説,“我哪是什麼企業家,我只是個工人。”

  這個“工人”企業家,是濟南聚大纖維的副董事長,當地最大的臺資企業,和其個人投資的大自然纖維所生産的錦綸長絲、滌綸長絲等産品,遠銷歐美、巴西、東南亞、中東等三十個國家地區,累計為國家創匯8720多萬美元。

  一面夕陽,一面東升的傳統産業

  做化纖的機器聲相當嘈雜,裏面呆久了頭痛噁心,通常人進出都要帶耳罩,王克璋什麼也不帶。“我每天都來,十幾年早習慣了。“他不以為意。

  當初選擇在在濟南落戶,主要考慮化纖行業關鍵在於品質技術的提升,並不在意距離市場的投放,於是深耕轉眼十餘年。

  1992年的時候,作為一家臺資織布廠的原料供貨商,王克璋跟隨到山東濟南,並與當地的化纖廠合資,吸收了90%的當地職工。1996年投産,立即打了翻身仗,原本那個設備、管理都非常落後的當地企業鳥槍換炮,錦綸長絲直接出口美國,當年實現出口創匯550萬美元。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産業蕭條,許多企業一蹶不振,機敏的王克璋及時轉産,開起當時市場緊俏的滌綸長絲,東南亞市場不行就轉戰美國市場,産品庫存反而降到3年來的最低點。一年下來,半數出口,完成創匯1000余萬美元。此次的安全渡關,奠定了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但市場畢竟有限,近五年來,大陸化纖企業遍地開花,“以前像聚大這樣規模生産力的公司,全大陸可能只有三家,現在應該超過了100家!”

  王克璋抬起頭,手敲了敲桌面,眼神有些無奈。

  他更加賣力地花時間精力投入在廠裏,每天早上8點進公司,晚上11點休息,除了吃飯,就是工作。“你知道嗎,我早上4點多就開始睡不著了。”

  近年,臺灣化纖企業逐步調整了“高科技、新功能纖維”的戰略重點,想辦法提升技術,增加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初開始頗具優勢,但兩年之後,臺灣會做的産品,大陸一樣會做!”産品不斷創新,迫在眉睫,已是重中之重。

  今年市場氣候更為惡劣,原先做出口大家都外銷美國,後來又轉向越南、印度。沒想今年6月,印度也開始向中國增收反傾銷稅。

  “現在的産業狀況就是,化纖外銷到世界各國都頻頻受阻,外貿壁壘重重,國際原料供貨商寡佔,又使原材料的價格堅挺無法向下游轉移,和其他傳統産業一樣,已瀕臨非常險峻的轉折期,産能過剩,供遠過於求。”

  此外,原創性技術和産品開發不足,物流發展滯後,也是産業蕭條的原因之一。

  但事情就像硬幣的兩面,有限制的空間自然也有開拓的餘地。

  當初王克璋跟隨至濟南的幾家臺資織布廠,都已紛紛撤資或倒閉了,王克璋從不熟悉與內陸廠商交易的全部外銷,到內外銷各一半,如今內銷比例已加重至75%。

  他極力避開主力市場,避開大家都能生産的一般規格的産品,儘量去做新技術、競爭小的品種,先入手為強,利潤也豐厚,等大家目光聚集過來時,再調轉方向做其他。

  “競爭已非常白熱化,必須要脫離舊戰場,找尋新戰場。”畢業于臺灣科技大學化纖係的王克璋在化纖産業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經歷了化纖産業在臺灣的夕陽時期,如今又迎來了在大陸的蕭條期。

  “總是這樣的,先前臺灣化纖為擺脫困境出走大陸,現在又有人出走印度、越南。但不要忘記,太陽在我們這裡是西沉,在別人那裏又是東升了。不斷創新技術之外,具備國際市場的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落寞産業的大背景下,企業仍能平穩發展實屬不易。王克璋每年最少給工人發15個月的薪水,年年職工退休,都親自操辦歡送會。“人之常情嘛!”他淡淡地説。投桃報李,工人也回饋其人員的穩定和高效高質的産品。

  “務實!”提起這位“工人”企業家,生産線上的一位老師傅翹起拇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