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修復心理問題的最佳期
採訪專家:南京危機干預中心主任 張純
春節,是減壓節。節日回家,社會角色歸零,卸掉角色所承載的壓力;或回歸最為放鬆的“孩提時代”,盡情歡笑。春節,是感恩節。看父母、訪恩師,或借拜年之際,向一年來對自己有恩的人道一聲感謝,整合一下人際關係,積蓄新的力量,迎接新的一年。這樣對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一、春節是治療心病的好契機
1、重演“家庭保衛戰”
個案:這位頗有成就的公司老總,曾是位三重人格的心理病患者。
病時,只要看到漂亮妻子和異性交往,就會有股無名火躥上心頭,抑制不住地對妻子拳打腳踢;打完後,他立刻對妻子百般疼愛,撫摸著傷口説:“這真不是人幹的事,怎麼下這麼重的手?”之後他再次回歸到自己,寫保證書,保證不再打老婆,然後若無其事地去上班,或做其他的事。
多重人格,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後,突然轉變為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後繼人格的方式行事。這時,個體對過去的身份完全遺忘,仿佛從心理上換了另一個人。
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形成,和兒時的經歷有關。個案中的該老總小時候,父親經常暴打他的母親,他總是為了保護母親而和父親對打,暴怒的父親便毫不留情地揮起木棒揍他一頓,當時他氣得總想:以後我一定要殺了你!
這經歷造成了他的三重人格:暴打妻子時,扮演“父親”的角色;對妻子百般撫慰,是在扮演“兒子”的角色;之後他回歸性格主體,扮演自己的角色。
心理諮詢師在對他進行了一定時期的心理治療後,勸他回老家一趟,因對父親痛恨,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回過一次老家。去年春節,他聽從建議回了家。回來後,儘管在看到妻子與異性交往時,仍會産生抑制不住的怒火,但此時他心中會有另一個聲音説:不能再打她,不能再扮演父親的角色!自此,他沒有再打過一次妻子。
點評:春節回家,他的心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他對父親的“仇”和“恨”,在第一眼看到父親那一刻,瞬間化為烏有了。
西方是狩獵民族,重視團隊力量;中國是農耕民族,重視家族的力量,導致了以血緣紐帶,以家族為核心的宗法文化的産生。春節的核心意義,在於它是維繫傳統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一種節日儀式,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親情交流的契機和紐帶。
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他回到了久別的老家。在看到父親的那一刻,他愕然了,他沒有想到父親已那麼蒼老,走路顫巍巍的,耳朵聾了,眼睛花了,脾氣沒有了,他發自內心地産生了一種失落感、恐慌感,有父親在,才有家在啊!“我真希望他的身體依舊硬朗,能揮得動木棒再打我幾下!”
以往,他知道妻子不是行為不端的人,但卻又始終不明白為何看到妻子與異性交往時會那般憤怒,回家後,他一切都明白了。回到兒時的環境,兒時的記憶一幕幕地在腦中閃現:當時一個叔叔經常在他父親不在家時到他們家來,當時他非常害怕那位叔叔來,怕媽媽跟叔叔走了。這時他對父親當時的行為有所理解了,父親是疑似母親有外遇,是在進行家庭保衛戰。
失去母親,對孩子來説是天大的事,這個心結深埋進了他的心裏,所以他一看到妻子和異性交往,怕家散掉的心結,在相似的環境中被激活了,就情不自禁地扮演起了父親當年的角色;打完妻子後,他又情不自禁地扮演起“兒子保護媽媽”的角色。
一些心理疾病和兒時的經歷有關,待人成長起來後,再回到兒時的環境,重新審視産生負面情緒的事件,會有新的理解,産生頓悟,有利打開致病的心結。
2、怕異性怕到生幻覺
個案:這是位大一女生,一到學校就會心生幻覺。
她上大學不久,就吵著不想上學了。先是説飯菜難以下咽,後來説,有男同學追求她,讓她害怕;現在又説,一到學校頭腦中就會産生幻覺。有一次在學校,她路過球場,看到球場上有好多男生在打球,但定神再看,球場空空如也。之後不斷出現這種情況。但一回家,這種情況就沒有了,因此她説,下學期再不上學了。
點評:她之所以會産生“幻覺”,在於社交焦慮。在學校有不少男同學向她示好,甚至追求她,這讓她恐懼。
心理學家提出心理成熟10條標準:其中有“能在日常生活中與同齡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異性朋友)”,以及“認真考慮選擇婚姻對象,並準備成家過獨立的家庭生活”。個案中該女生做不到這兩點,這説明,她人已長大,但心理上還是個孩子。
導致她長不大的原因是“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孩子10歲到了分離的關鍵期,父母如果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就會錯過“分離期”。
個案中的父母對她説:“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什麼都不要管。”她上大學前連雙襪子也沒有洗過。
國外父母早早地讓孩子獨自睡覺,就是讓他早早地形成自己是個獨立的該女生,需要獨立地面對黑暗與恐懼,而該女生,人雖已上大學了,但回家卻仍要跟父母同睡。
心理諮詢師建議:
1、堅決讓她分床而睡.
2、春節期間帶她走親戚,讓她在熟悉的環境中和表兄弟、堂兄弟交往,進而在熟悉的環境裏和陌生人——表兄弟、堂兄弟的男同學交往;鼓勵她在節日期間和同學聚會,其中包括異性同學。
儘管讓她心理長大需要時日,但切不可放過春節“走親訪友”這大好時機。
二、春節文化可調整職場心理
1、一句“謝謝”掃舊怨
個案:這位農村小夥的老家在貧困山區,前幾年獨自來寧打工,在一家外資企業做勤雜工,前年春節他回家時,村中的四五個年輕人看他在外幹得不錯,一起跟了出來,廠裏認為他們肯定和他一樣踏實肯幹,也招收了他們。很快,同來的年輕人為了更好發展,常有意無意地想壓他一頭,讓他十分憋氣。去年春節前的職工聯誼會上,他們公開嘲笑他的塌鼻子,他本來就因相貌自卑,何況人群中還有他暗戀的女孩,他恨恨地離開會場,獨自回到十五樓的宿舍,站在曬臺上,越想越氣,心想我介紹你們來,你們不感恩也就罷了,還如此地欺負我,擠兌我,活著真沒有意思!他撥通了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電話,説:“我真想從這15樓上跳下去!”
節後,他的心情完全變了,他對心理諮詢師説:“春節回老家以後,那幾個跟我一起出來的小兄弟的家裏人,對我千恩萬謝的,我們幾個也時常聚在一起喝酒,酒杯一端,他們總會先敬我,説,沒有我,他們也不會這樣光光彩彩地回家。現在回廠後,他們對我也很好,再不像以前那樣擠兌我了,還説,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點評:他為何心情好些了,在於春節回鄉,“鄉情”、“感恩心”等傳統文化改變了他和老鄉間的關係。
傳統倫理道德的“五倫”中,有“朋友有信”這一理念,從中演繹出的心態文化,也有“感恩心”一説。“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講的就是朋友之間的感恩。
再則,中國人對家及其所依附的故土具有一份非常特殊的思想感情,分外看重血緣親情和地緣鄉情及由此而派生的友情、人情等道德人文情感。
職場上的競爭關係,讓個案中的老鄉為了自己的發展,出頭,有意無意地擠兌比自己早進廠的他,但回鄉後,回到傳統的人文關係中,鄉情、友情自然回歸,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2、被罵“窩囊”想自殺
個案:這位公務員撥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電話的原因,是因為鬱悶得想自殺。
去年年關,他想到自己來年已是40歲,仍是正科。自己業務能力強,業績有目共睹,但當年和自己一起提科的人,大都已提副處,有的甚至已是正處,老婆時常説他窩囊。
他鬱悶得已到自殺評估階段:他認為自己死後,對誰都好,年輕漂亮的老婆,還有機會找個更有作為的丈夫;孩子也可找個更有地位的新爸爸。
但春節回老家後,他的心境變了。他小時是孩子王,他一回家,兒時的夥伴紛紛來看他,説起他領著大夥調皮搗蛋的趣事,笑得前仰後翻。他去看小學老師,已退休的老師一生教人無數,但卻仍清楚地記得他,並説:“我當時就認為你準有出息!”父母聽別人誇他是村上最有出息的人,臉上總會泛起幸福自豪的神彩。
想自殺的人,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前面沒有路,二是後面沒記挂”。回家後,他心中有了記挂,他想,若自己死了,以自己為榮的父母親怎麼辦?以自己為驕傲的老師和兒時的夥伴,會怎樣看他?他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不在職位的高低,而是要看你在親人,在你周圍人的心中的地位。他對心理諮詢師説:“為了愛我的人,我也要好好地活著。”
點評:該公務員長期處於精英環境中,以“提升晉級”為價值參照係,別人提升了,而自己依舊原地踏步。人需求的最高層次是尊嚴,而他卻因進步慢,被妻子認為很窩囊,這讓他不能不鬱悶。
回鄉後,社會評價機制變了,他舉目四望,唯他發展得最好,他獲得了很多的尊重,心情自然就好了。
一個人要有生的慾望,一定要給生命找到價值的支點,他想自殺時,是認為自己對親人沒有價值了,死了對老婆孩子都好;春節回老家後,新的人生支點在他的內心強烈産生了。
中國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有自我,有祖先,有兒女的文化,家觀念乃至泛家族意識在民間大眾的文化心理中積澱深厚,一個人一生辛勞,目的是為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子孫幸福。春節他回到老家,父母以他為榮,同宗的父老鄉親以他為榮,這激起了他為了親人要更好發展的強烈慾望,他想,機會給有準備的人,自己有能力,只要踏實工作,肯定會有好的前程。(李蘭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