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張點餐卡,匯聚了滷肉飯、牛肉麵、擔仔面、新竹貢丸湯各色臺灣小吃。往廚房裏一看,卻只有老闆一個人忙碌的身影。“你自己就會做這麼多?”一邊翻著桌上的臺灣夜市小吃集錦,李志鴻還很謙虛,“其實我會的只是一小部分啦”。
小店還在試營業階段,就積累了不少回頭客。
他學遍臺灣各地小吃
似乎每個來自南臺灣的民眾都對“吃”有特別的研究,李志鴻從父輩開始就從事小吃行業。“我家的滷肉飯、米粉湯都賣得很好,我也從家裏學了一些簡單的烹飪技巧。”胃口變得挑剔,李志鴻開始尋找新的口味。“在新竹城隍廟做‘阿忠意面’的是我從小的好朋友,他的雜醬面做得特別地道,我就去跟他學習。”
很快,這種“小打小鬧”不能滿足李志鴻求學若渴的心。四年前他到臺北,花錢、通過朋友引薦,通過各種方式尋找不同師傅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志鴻得到了不少大師的真傳,知名小吃家莊寶華,就是他的師傅之一。
他不重招牌重品質
都説厚積而薄發,八九年的學習,李志鴻的目標就是“到大陸闖一闖”。第一次到大陸考察時他去了泉州,在那裏開了一家主賣麵食的小吃店,店名就叫“牛肉麵”。如今他輾轉到了廈門,在中山路名匯廣場開店,取名“井重埔”。
“‘井重埔’是什麼意思?”導報記者好奇地詢問。“沒有什麼意思,你不覺得這三個字用閩南語念起來很有鄉土氣息,就隨便取一取啦。”“店名也可以隨便取一取?”“怎麼不行?”李志鴻笑著説,“什麼叫做品牌?你的東西做好了,人家就認可你的品牌。”
他研究消費心態
李志鴻從未停止過對消費者心理的思考、研究,針對泉州人口味較重的特點,他重新規劃了功能表,調節了配料。但他泉州之行並非一帆風順。“我在北門街開店的時候,附近的醫院院長都常到店裏吃,也誇我做得好,所以我相信食物本身沒有問題。”李志鴻認為,一個地方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決定了他們的消費能力。
在來大陸之前就預見過會遇到的艱苦,所以李志鴻沒有氣餒,而是經過多個城市的重新考察,選擇廈門作為他新的起點。“我相信廈門人,能懂我的小吃。”(《海峽導報》 記者 林靜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