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布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耕耘兩岸——一位臺灣農民的大陸田園夢想

時間:2009-05-08 11:19   來源:新華網

  剛剛過去的4月,臺商羅美娟的果園迎來了第一次豐收:她在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的30畝桑葚試驗區里,飽滿的紫黑色果實壓彎了枝頭。

  兩年前,羅美娟從臺北帶著一批桑葚種苗,落戶在大陸首家臺灣農民創業園——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始經營被她稱為“紫色傳奇”的桑葚種植基地。

  “這里的氣候條件和臺灣中南部相似,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而且當地發展農業的環境不錯,老百姓保護環境和發展農業的意識比較強。”羅美娟說,這也是她在大陸的第一個農業項目。

  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首屆兩岸經貿論壇上大陸宣布的15項惠臺政策之一。目前,大陸已先後成立11家臺灣農民創業園。

  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說,自2006年4月獲準成立以來,創業園加強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為進入園區的臺農企業和臺灣農民創業創造條件。目前已有68家臺資農企和3個臺灣農民個體工商戶進駐,總投資1.1億美元,年產值達15億元人民幣。

  作為臺灣農民個體工商戶之一,羅美娟與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以共擔風險的方式合作,創業園無償提供30畝山地給她試驗種植臺灣桑葚。

  “以個體工商戶的身份創業,對我幫助很大,在行政手續和稅收方面都比較簡便。”羅美娟說,“這對實力不太強的臺灣農民創業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近,羅美娟幾乎整天泡在果園里,富態的她走在狹小的山路上如履平地。因為桑葚採摘將持續1個月,她還雇了10多位當地農民幫忙採收。

  “每天採收1噸左右的桑葚,以每公斤10元人民幣的價格供應當地超市,也配送到泉州、廈門的水果市場。市場的反饋還不錯。”羅美娟喜滋滋地說。

  今年57歲的羅美娟有兩個孩子,都在澳門工作,她卻只身在漳浦創業。祖籍閩南安溪的她,經歷有些傳奇:出生在緬甸,父親曾是東南亞一帶的僑領;1968年,她跟隨父親回到大陸;改革開放後,她移居澳門,也曾到四川等地投資創業;上個世紀90年代又定居在臺灣。

  “到臺灣後,我開始涉足農業生物科技,種植蔬菜、水果和茶葉等。隨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興起,我們看到了臺灣農業發展的希望在大陸。”她說。

  在羅美娟看來,她並非與大陸農民“搶飯碗”,而是想把臺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帶到大陸來,這樣才能尋找到自己在兩岸農業合作潮流中的位置。

  “農業是關係許多人健康的產業,健康的食品必須要從種植抓起。”為此,兩年多來,她經常培訓雇來的當地農民如何做好種苗消毒、土壤水質測試、肥料配方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剛開始,農民不讚成我們的種植方法,覺得我們照搬書本,不信任他們。可是,慢慢地,他們認識到科學方法和技術的好處。我們希望有更多農民採用我們的技術和管理方法。”

  改善桑葚試驗區的開發條件,是羅美娟下一步著手解決的問題。“桑葚的保鮮期只有一兩天,目前,我的試驗區里缺乏產品保鮮措施。”羅美娟說,她計劃再申請一片土地,建設一座開發深加工產品的食品研究所和有機肥料廠。

  一幅更為宏大的創業藍圖已在羅美娟心中悄然成形:她想在更多城市的郊區開發30畝果園,建設“快樂農家”休閒農場,幫助更多人創業就業。

  “一杯健康的果汁就是一個創業平臺。”羅美娟說,所需要的不過是小區里的一個小店面、一臺果汁制作機和她提供的高品質水果。

  近年來,大陸各地政府始終把落實各項惠臺政策作為重要任務,兩岸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密。一想到這些,羅美娟就有了信心:“只要勤耕耘,以後一定會更好。”(記者來建強 傅雙琪)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