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挂鐵牌被放生,引發臺灣社會爭議——
放生不是你想放 想放就能放
▲南投魚池鄉眼鏡蛇到處亂竄
這兩天,全臺灣都在心疼一隻綠蠵龜。對它來説,被放歸大海原本是“龜”生幸事,沒想到放生它的人竟然穿透龜甲,挂了三塊鐵牌。這只綠蠵龜只要在海裏游動,這些鐵牌就會割傷它的後腳。原本健壯的它,因此後腳腫脹潰爛奄奄一息。這起事件也讓臺灣社會再度對“放生”爭議展開討論。放生這件延續了數百年的事情,為什麼會變成壞事?動物保護組織會建議民眾不要放生的理由又是什麼?且聽臺灣專家現身説法。
烏龜和蛇最常被放生
綠蠵龜是臺灣珍貴的保護類動物,將它放歸大海這件事本來充滿正能量。不過,當你看到它的龜甲上挂著刻有“闔家平安”的鐵牌,大概就會覺得如此放生實在是諷刺。其實在臺灣,各種陸龜、海龜都是最常被放生的動物。今年4月,高雄蓮池潭龍虎塔旁120多平方米的烏龜池,就因民眾長期放生,池內烏龜從60隻暴增到600多只。“龜滿為患”的情況下,大多數烏龜龜殼斑駁流膿,為“龜瘟”所苦。
最近另一樁與放生有關的新聞,是有人到臺中南勢溪放生大量毒蛇,有位老農在自家菜園被咬傷,差點命喪黃泉。臺中“立委”顏寬恒因此怒斥這些未經申請的放生者是“不肖分子”。其實,放生毒蛇在臺灣也不是新鮮事。南投魚池鄉1989年前根本沒有眼鏡蛇,但現在每到春夏季節,超大的眼鏡蛇就到處亂竄,捉都捉不過來。之所以出現這種事情,就是所謂“愛心慈善人士”的放生行為所致。
據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調查報告,臺灣的放生活動大多數是寺廟主辦。被放生的動物除了龜和蛇之外,通常還有各種鳥類、魚類、青蛙和蝦蟹等。不少動物原本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生活,只因信眾的“放生需求”越來越多,它們就被捕抓、運輸、買賣再放生。在此過程中,動物傷亡幾率頗高。
放生不應該脫離時代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告訴導報記者,“放生”是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環,它本來是一種善意護生的實踐和落實護生理念的方法。但現代人對“放生”的意義缺乏深入的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的局面。陳玉敏認為,“放生”這個概念應當放在不同時代中進行檢視。“放生”的做法或許在農業社會行得通,但放在當下,只會掉入現代商業操作的機制當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這個産業鏈中,只會形成惡性迴圈。”
要改變放生帶來的種種問題,首先需要轉變觀念,陳玉敏舉例,有些人覺得買一萬隻魚放生到河川當中,就是一種積德行善。“那何不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幫助維護好這條河川本身的生態平衡,河川裏原本的幾千隻魚,甚至是在這個河川系統當中的鳥類、蟲類、植物,都是你在無形中獲得的功德。”
與佛教機構進行溝通媒合,把信徒的善款轉投入生態保護,也能避免放生帶來的問題。這樣操作,能夠在保護好野生動物的同時,滿足信徒的需求。另外,臺灣也有一些佛教機構將善款捐給偏鄉學生,讓他們能吃上營養午餐,“這未嘗不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生方式”。
動物棲息地已到極限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4年作了一個《臺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引發了臺當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近年研究會又作了一次報告,根據研究會的調查,從2004年到2009年,臺灣各地的小型宗教機構已經開始意識到,放生這種行為存在問題。但陳玉敏説,“政府”輔導宗教團體和改變民眾觀念都需要時間。臺中、南投等地目前已有自治條例,對放生進行約束。
另一方面,近段時間來臺灣放生“事故”頻發,“説明動物的棲息地已經到承受的極限了”。陳玉敏告訴導報記者,這是一個大生態、大環境的問題。過去民眾放生10000條毒蛇,可能不會看到什麼後果,但現在放生10000條毒蛇,它們可能就會攻擊人類。“因為大自然已經無力負荷,這才是每個真正有護生想法的人都應該重視的。”
▲被放生的綠蠵龜龜甲上挂著刻有“闔家平安”的鐵牌
▲臺灣消防員在捉放生的眼鏡蛇
[責任編輯:楊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