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冕之王、第四公權力、公平正義的守衛……這樣的權威和美譽正與臺灣媒體漸行漸遠。當記者成為跑場拿車馬費的“名嘴”,當文字與畫面籠罩著“置入性行銷(軟廣告)”的影子,當拳頭加枕頭覆蓋人文關懷、社會監督、文學藝術……媒體,還拿什麼令人尊敬?
“新聞怎麼報?亂報嘛!沒有膻色腥,拿什麼留住讀者、吸引廣告?”這是臺灣一檔熱播模倣秀節目的臺詞,卻道出了真實的媒體生態。
“30年來,天下文化(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下文化)出版了2680種書籍,書中找不到一個句子是暴力、色情、不健康的,卻創下銷售奇跡。”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近日唱起反調。
膻色腥是當代媒體必付的代價?還是可以跨越的陰溝?仍然有深懷“鐵肩擔道義”理想的媒體人在思考、在行動。
“天下”的樂觀
天下文化近日舉辦創辦30周年茶會,200多位作者到場慶賀,雖然沒有俊男靚女、衣香鬢影、粉絲尖叫,卻是奢華陣容:《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國民黨大佬郝柏村、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一家出版社,如何凝聚起這樣一支作者隊伍?
齊邦媛說:“我的青春歲月困于戰爭之中,到了80歲,想找一個只有我和一支筆的地方,把我所記得的事寫出來。”為什麼把《巨流河》交給天下文化出版?因為書的壽命岌岌可危,“想找一個壽命長的出版社,書就可以保存得久一點。”
1994年,天下文化出版了王力行執筆的郝柏村傳記《無愧》,在臺灣創下3個月銷售18萬冊的紀錄。已經93歲的郝柏村說,媒體喜歡隱善揚惡,但天下文化卻一直在做揚善的工作,推行“精神、道德的環保”。存好心、講好話、做好事之前要讀好書。他在茶會上劍指媒體:“媒體應該在這‘四好’的基礎上發揚新聞自由的價值。”
雖然是一場出版社的紀念會,但畢竟都是臺灣社會有分量的人物,不約而同談到對目前媒體亂象的思考,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說,天下文化兼容並蓄,出版的人文、財經、企管等書籍都頗具深度,用理性與感性的文字,帶領臺灣社會不斷進步,這種堅持難能可貴。嚴長壽說,天下文化誕生的年代,是臺灣文化媒體繁花盛開、社會追求經濟成長、企業追求永續發展的年代。如今的社會卻讓知識分子心存惶恐,“文化、媒體被商業力量取代、操控。天下文化因此更令人珍惜。”
1982年,經濟學家高希均聯手文化界和媒體界的王力行、張作錦,創辦了綜合性的出版社天下文化,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出版宗旨,以“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為口號。“我們希望傳播進步觀念,培養更多健康的人,有健康的心靈、身體,才能形成健康的社會。”高希均在茶會上現身說法:堅持揚善可以繁榮至今,證明社會仍有“向上的力量”。
媒體的糾結
“天下”成功而樂觀,但現實仍然艱困與糾結。激烈的競爭和有限的市場中,臺灣媒體面臨著“生存?還是是死亡?”的挑戰。1988年臺灣開放報禁,1993年有線電視臺合法,2003年《蘋果日報》入臺,過去兩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三大臺(中視、臺視、華視)的權威、壟斷地位被打破,臺灣媒體進入春秋戰國的混戰時期。新聞資源有限,廣告來源有限,再加上2001年臺灣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採取的第一個動作往往就是砍掉廣告,媒體因而陷入更艱困的局面。由此產生的連環效應是,媒體不能付出高成本深度報道或制作優質的節目,又要吸引讀者和廣告,只能走圖像化、標題化、聳動化的膚淺路數,膻色腥也由此悄然入住。
2003年貼著“八卦”標簽的《蘋果日報》入臺出版,當時,記者就此採訪過臺灣的媒體同行和傳媒係的教授,他們對于“蘋果來襲”並無壓力,他們認為,臺灣媒體市場已經飽和,當時的三大報(聯合、中時、自由)已瓜分不同政治立場的讀者群,超過10個新聞臺24小時滾動播出,還有那麼多的電子報觸手可得,《蘋果》難尋一席之地;再者,臺灣人不愛八卦,特別是有讀報習慣的中產階級,對小道消息不屑一顧……結果卻是,《蘋果》以全彩印、低價位(創刊時每份5元新臺幣)、“讀者要,我們就給”的方針,不到半年閱讀率已達9.4%,緊追《聯合報》,躋身大報行列。
蘋果的成功加劇了臺灣媒體膻色腥的趨勢,當競爭引發生存危機,道德的批判和自律的要求都顯得無力。
全民的力量
膻色腥敗壞社會風氣,戕害善良人性,臺灣的有識之士奮起反擊。天下文化的創辦人之一張作錦撰文指出:有人說媒體這個產業,是販賣人性的產業,人性中有向上向善、追求知識、崇尚正義公平、渴望進步的一面;人性中也有向下沉淪、偷窺、嗜血、揭人隱私、喜愛膻色腥的一面……媒體不能只談新聞自由,必須體認本身的社會責任。
也有文章呼吁受眾自醒:愈是炒作八卦、煽動膻腥色的媒體,往往愈受歡迎,收視也愈高,這已不是媒體欠缺新聞倫理及職業道德的單方面問題,媒體是投閱聽者所好,如果要算罪過,媒體與閱聽大眾都要負責任。要讓媒體回歸正途,必須正本溯源,社會要有新的覺醒,除了要定期公布媒體的不當炒作外,也要喚醒廣告主的內在良知,讓廣告主把刊登及炒作八卦及膻腥色的媒體視為不道德而排斥。
2009年,佛光山星雲大師發起設立“真善美新聞獎”,每屆獎金500萬元新臺幣,“我已經準備好了20年的經費”,星雲大師說。星雲大師相信新聞傳播媒體是社會的老師,唯有美善的新聞內容,才能讓更多人明白和看見社會、世界的真善美。這個獎項並不局限于臺灣,已有大陸媒體人獲獎。
此外,法律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也在發揮作用。臺灣現行的“刑法”、“出版法”、“廣播電視法”都對新聞內容起到管控作用,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負責“違反通訊傳播相關法令事件之取締及處分”。檢方也可依法起訴媒體。上個月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宗瑞迷姦案,“臺北地檢署”就認為《自由時報》刊登被害人裸照,涉及妨害秘密、妨害風化罪,將報社副總編輯和兩名撰稿記者列為被告。
在道德、法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前有天下文化這樣“不黃也暢銷”的成功先例,現有打出“不黃不暴力”賣點的《臺灣醒報》剛剛問世,跨越膻色腥,臺媒正在努力!
[責任編輯:周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