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説,臺灣新北市爆發校長集體向營養午餐業者收賄弊案,估計捲入弊案的學校恐破百所,涉案的校長人數寫下駭人聽聞的紀錄。這項紀錄令杏壇蒙羞,曾幾何時,教育者已不再以經師、人師自我要求,反而淪喪為買辦層級,出賣學童的健康。
文章摘編如下:
新北市爆發校長集體向營養午餐業者收賄弊案,估計捲入弊案的學校恐破百所,涉案的校長人數寫下駭人聽聞的紀錄。這項紀錄令杏壇蒙羞,曾幾何時,教育者已不再以經師、人師自我要求,反而淪喪為買辦層級,出賣學童的健康。
根據目前媒體披露的集體舞弊情節,令人瞠目結舌:五名團膳業者包辦新北市一百多所初中、小的營養午餐標案,神通不可不謂廣大,人脈之密、身段之軟,也令人大開眼界。為了確保得標,業者必須以“全洗”方式行賄,意即由校長、老師、家長會及評鑒小組的專家委員一併“收買”,非得上下打點齊全,才能大小通吃、通殺!
校方佔盡業者便宜,老師皆享“白吃的午餐”,要求業者自行由“油水”中攢出,甚至有些校長的手機費用也由業者埋單。行賄鈔票就一捆一捆地直接擺在校長桌上,好個“有酒食,先生饌”!
當教育者自甘墮落變成營養午餐的“批發商”,家長怎能不質疑,到底全島還有多少這樣的收錢校長?被業者“全洗”的學校,送進我們孩子嘴裏的午餐,其“營養”又是如何地被七折八扣?
去年與今年初,臺“監察院”兩度因營養午餐對“教育部”祭出糾正案。一是,去年“監察院”認為“教育部”推動免費營養午餐政策,造成地方極大困擾;二是,今年1月,“監察委員”認為,“教育部”督導各縣市辦理學校午餐,卻屢傳食物中毒,難辭其咎。但是,“監察院”的糾正舉措,並未讓營養午餐的食品安全與採購弊端中止;揭開的弊案鍋蓋,內容已是不堪聞問。新北市5月發生小學餐桶長蛆的驚駭事件,檢調主動分案調查,乃有日前大規模搜索行動,校長集體收賄醜事於是曝光;但幾乎同時,“行政院”消保會抽檢營養午餐食材,校方送入孩子口中的,竟是含有動物用藥的加工肉品以及農藥殘留的蔬菜,估計影響擴及全島233所學校,十多萬名學生。
至此,社會才驚覺:原來學校辦理的“營養”午餐,連最基本的衛生與安全都談不上;該有的營養與品質顯已在惡質的招標文化與集體賄賂中,化成為人師表的油水。
痛定思痛,近日專司“禁止”的“教育部”祭出老招,發文各縣市要求“六不”,以解決營養午餐弊端,包括:學校不得收取廠商回扣、不可要求廠商免費供餐給老師、不可要求廠商支應學校活動或設施經費、不得未依規定辦理招標及評選、不得接受廠商招待。原來,學校的“花樣”就有這樣多!
但“六不”看來只是對治大人的貪婪,而非協助下一代吃得好、吃得健康。營養午餐的真正病根在於,將“學生的飲食權利”不當地以“政府”採購法招標出去,當“食材”變成“商品”地將本求利,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學校就輕易讓渡了為學童飲食把關的權力。
“監察院”報告早已指出:營養午餐的成本,每人每份低到僅新台幣32至35元;在極低的利潤空間之下,業者將本求利,若非以便宜菜色充數,甚至違法使用斃死豬肉及劣質米,要不就是擴大行賄,包下更多的學校餐食,才能以經濟規模壓低成本。這正是營養午餐“不營養”的最大禍首。
面對營養午餐的多年弊病,“政府”該有以更大的創意和魄力來解決問題。試想:全島中、小學開辦午餐每日供應人數達150萬人次,學校已是全島最大的集體食堂,更是極大的農産品採購者。就在多數臺灣小農為了産銷調節而苦惱、由産地到餐桌追求最短“食物里程”以及“小區支援型農業”已成為世界潮流之際,“教育部”與“農委會”何不攜手突破採購法的限制,讓農作産地與教育單位“契作”,使有品質的臺灣農産品進入校園,餵養我們下一代?民間組織“上下游市集”早已主張:“營養午餐不只是商品,更應是教育的一環。”讓孩子從學校餐桌認識臺灣農業,這也許比小格局的“六不”有夢想力得多了吧?
[責任編輯: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