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 希格斯。(《廣州日報》圖)
弗朗索瓦 恩格勒。(《廣州日報》圖)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研究團隊也在這項關鍵性實驗扮演重要角色,並參與發現希格斯粒子的兩項探測器研製計劃。
參與探測器研製
臺灣“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誠謙強調,LHC、緊湊緲子螺管探測器(CMS)和超導環場探測器(ATLAS),以及網格計算中心,是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發現希格斯粒子存在的三大要素,臺灣研究團隊除了參與CMS和ATLAS研製以外,也負責營運亞洲網格計算中心。
林誠謙表示,LHC質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高速碰撞後,産生的粒子觀測數據,“有10%是在我們這裡分析”,臺灣在對證實希格斯粒子存在,確實有相當的貢獻。
臺灣的“中央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張元翰表示,臺灣研究團隊由“中研院”、中央大學和臺灣大學共同組成,經由LHC計劃證實希格斯粒子存在,成為英國與比利時兩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證據,“理論部分,我們不敢居功,但在驗證實驗方面,我們當然有貢獻,而且是與有榮焉!”
張元翰指出,臺灣團隊在證實希格斯粒子存在的關鍵性研究上,最大的貢獻是發現希格斯粒子變成兩種光子的兩個“黃金通道”;並透過CMS,觀測到品質約1250億電子伏特、過去從未被發現過的新粒子訊號,成為希格斯粒子存在的重要證據。
觀測新粒子訊號
臺灣研究團隊從2000年開始參與LHC計劃。林誠謙形容,LHC透過網格計算中心從歐洲傳送到位於臺灣“中研院”的亞洲網格計算中心,每秒高達100億位,要在這麼多數據裏面找到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就是大海撈針,但CERN主導的跨境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還是完成這項跨世紀的科學挑戰。
另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早在13年前就參與尋找“上帝粒子”計劃,參與計劃長達7年的臺大物理系副教授陳凱風,目前正在CERN工作。他説,現場有記者會,但沒有其他慶祝活動;團隊都很高興,不過開心一陣後也立刻埋首工作,很有科學家本色。
陳凱風表示,臺灣主要貢獻在於截取數據,並負責一個偵測器,是發現希格斯粒子的管道之一。計劃啟動20年來,各地翹楚聚在一起往同一目標努力,每個人的貢獻都很小,但累積起來才能找到上帝粒子。
但他也認為,理論原就預期有上帝粒子,真的找到也只是合乎預期,而科學家期待的是“超乎預期”,接下來的工作,除了要了解上帝粒子的特性,還要倍增加速器能量,尋找其他粒子。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