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灣慈濟:兩岸血濃于水 愛的佳話頻傳(圖)

時間:2010-11-19 14:37   來源:人民日報

慈濟靜思堂外觀

慈濟靜思堂外觀

佛教慈濟功德會所在地——靜思精舍

佛教慈濟功德會所在地——靜思精舍

  慈濟是中國慈善組織在全球做扶貧和人道主義救援的楷模。近20年的時間裏,慈濟先後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過扶貧和人道主義救援,救援資金物資達數億美元,惠及數千萬貧困和受災人口。在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中國應該也能夠為全球扶貧和人道主義援助作出更多的貢獻。慈濟作為一個中國慈善機構在全球扶貧的實踐對我們具有示範意義。

  ——中國消除貧困獎組委會

  在臺灣,有一句話流傳甚廣:當災難降臨,首先到達現場的有三類人,一是專業救援人員,二是媒體人,三是慈濟人。

  在慈濟,有一句話深入人心:我們不是來奉獻的,我們感恩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幫人。

  2010年10月16日,來自臺灣的慈濟人站上了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的領獎臺,因其對全球扶貧和人道救援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獎”。

  2010年8月,慈濟慈善基金會在蘇州掛牌成立,這是大陸首家由境外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

  好事應如花香

  隨風越傳越遠

  臺灣花蓮是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總部所在地。和鬼斧神工的太魯閣風景區並列花蓮兩大“奇觀”,每日訪客如雲。整個園區由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園區組成,建築以灰白色為主,精緻素雅。

  慈濟靜思堂位於慈濟醫院右側,由13層樓挑高的講經堂、史料館等組成,有如一座慈濟歷史博物館。訪客來到靜思堂門口,説明來意,即有志工(志願者,下同)引領參觀。

  了解慈濟,不可不了解創始人證嚴法師。這位以低調著稱的女法師,1937年生於臺中縣,上世紀60年代開始修行。1966年,有感於臺灣東部民眾缺醫少藥、生活清貧,證嚴法師親手從竹林中鋸下30個竹筒,發給30個信眾——都是純樸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每天買菜之前,先投5毛錢(新台幣,下同)到竹筒裏,積少成多以救濟他人。慈濟人把這段時期稱為“竹筒時代”。

  “為什麼每天投5毛錢?一個月繳15元不是比較簡單嗎?”信眾們不解。“不一樣的。”證嚴法師説:“一個月繳一次錢,一個月才發一次善心;每天存5毛錢,錢雖微薄,可貴的卻是日日存有那顆救人愛人的心。”

  “5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説法口耳相傳,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終於促成“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成立,一群手挽菜籃的主婦,寫下了慈濟歷史的首頁。後來,慈濟慈善濟貧的工作也由花蓮一隅逐步擴展到全臺灣。1980年,為籌建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

  當時,臺灣東部地區醫療設施不足,許多重症病人須送往臺北診治,路途遙遠常貽誤時機。證嚴法師遂發起籌建慈濟醫院。據説,籌款之初曾有人願意捐出兩億美金,慈濟信眾聞之莫不欣喜,證嚴法師卻不為所動。為什麼?道理和“每天攢五毛錢”一樣:“若憑空獲得這筆錢,我們如何體會聚沙成塔那種力量?又如何體會自己做主人的踏實感?”時至今日,慈濟的善款仍以小額捐款為主。

  1986年,慈濟綜合醫院落成開業。建院過程中,證嚴法師四處奔走籌款,艱苦備嘗。建院以來,醫院免收病患住院保證金,還不計成本致力提升醫療設備與技術,力求為東部同胞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慈濟基金會的骨幹會員被稱為“委員”,承擔訪貧、募款、會務等工作;捐款並留下真實身份的就可成為會員。目前慈濟的經常捐款人已在500萬以上,慈濟志工數以百萬計,慈濟志業也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擴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被稱為“一步八腳印”。為了宣揚大愛的理念,慈濟基金會出版多種刊物,還有自己的電視臺——大愛電視臺。證嚴法師説過:好事應如花香,隨風愈傳愈遠……他們希望將慈濟的精神,散播給更多的人。

  如此龐大的機構、每年幾十億新台幣的善款如何管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説:“慈濟推廣的是以人為本,感恩、尊重、愛的基本理念,可以説是以愛來管理。”至於財務管理,第一個層次是由專業人士打理,每一筆捐款都要有收據,收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層次是精神上的,要秉承誠正信實的理念,這是基金會最重要的價值觀。

  大愛無遠弗屆

  天涯海角常在

  1999年“921”大地震、2002年澎湖空難、2009年“88”水災……當臺灣人遭遇不幸時,身著藍衣的慈濟人要求自己“第一個抵達災區,最後一個撤離災區”。

  1999年9月21日淩晨,臺灣發生百年一遇的地震。震後不久,全臺慈濟人就迅速行動起來,先後在災區成立了30個救災服務中心,提供食物及帳篷、睡袋等物資。災後重建中,由民間負責重建的108所中小學中,慈濟負責的就有50多所。許多災民在10多年後仍然記得,是慈濟人最先送上熱粥、棉被……

  這份愛不僅給臺灣人,也灑向世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

  2010年7月—10月,巴基斯坦遭遇嚴重水患成為澤國,成千上萬災民無家可歸。儘管當地並無慈濟分支機構,慈濟基金會仍想方設法前往賑災,為近5萬人發放了食物和毛毯。

  此時距慈濟第一次海外賑災已過去將近30年。

  從1985年起,僑居各國的慈濟人將慈濟志業擴展到海外。1991年4月,強烈颶風襲擊孟加拉國,造成約14萬人死亡。慈濟美國分會聞訊發起“一人一美元”的勸募活動,證嚴法師在臺灣呼籲籌款響應,一個月內即募得15萬美元協助孟加拉國災後重建,慈濟的海外救援自此拉開序幕。以大愛為號召,跨出臺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地域、膚色等限制,截至目前,慈濟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70個,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全球有超過100個慈濟分會或聯絡處。

  兩岸血濃于水

  愛的佳話頻傳

  2008年11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台,結束寶島之行前特地前往拜會證嚴法師,表達由衷感激之情。

  1991年大陸華東地區遭遇特大洪災,其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證嚴法師力排眾議,對大陸受災民眾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慈濟人迅速趕到災區參加救援,並在災後援建了13所學校。

  提起汶川地震,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感慨萬千。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參與重要會議,第一時間告知他地震消息並要求前往救援的,是臺灣慈濟的林碧玉女士。為了就近陪伴災民渡過難關,慈濟在當地設立了服務中心,派出志工長駐四川。慈濟人溫暖的陪伴,是災區鄉親走出傷痛、重建家園過程中難忘的記憶之一。

  讓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還有那一次次兩岸血濃于水的“愛的接力”。

  1993年,證嚴法師經過評估與求證,確認捐髓可以“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於是發起骨髓捐贈。在臺灣“衛生署”及各大醫院共同推舉下,慈濟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迄今慈濟已經有逾33萬例志願捐髓者資料,大陸是慈濟骨髓庫的最大受贈地。

  2001年6月13日,一場跨越海峽的“20小時愛的接力”在兩岸電視媒體和觀眾的見證下展開。清晨6時40分,臺灣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手術室內,醫生們從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臺灣青年體內抽取了骨髓,迅速放進特製的冰桶。慈濟護髓小組手捧冰桶乘車前往花蓮機場,搭機到臺北松山機場。此時,罹患急性白血病的21歲姑娘陳霞,也在蘇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做好了手術準備,等待骨髓的到來。骨髓抽出後,最長只能在冰桶中保存24小時。花蓮與蘇州相隔數千里,兩岸當時尚未“三通”,只能經香港轉機。從花蓮經臺北、香港到上海,再驅車送往蘇州,全程大約需要20小時。這一程,可謂刻不容緩、驚心動魄。

  陳霞獲得了生的希望。從1997年4月臺灣婦女楊秀霞為安徽17歲少年劉金權捐贈骨髓始,到2010年10月,慈濟骨髓中心已為大陸同胞提供了 969 例骨髓。

  20年來,慈濟在大陸地區28個省市自治區開展援助項目,範圍包括災後重建、集水抗旱水窖工程、貧困生資助、骨髓捐贈、醫療援助、環保等,並於2006年、2008年兩度獲得國家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

  大愛無涯,慈濟天下。從花蓮出發,到整個臺灣,到大陸、到五大洲四大洋,慈濟人愛的方舟愈行愈遠,愈行愈穩。(記者 王堯)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