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14日刊出評論説,日前民進黨主席選舉最後一場政見辯論會落幕,蘇貞昌遭“圍毆”。他在兩岸路線上墨守民進黨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這讓他錯失推動改革和樹立威信的機會。這幾年,兩岸關係大為改善,島內基層農民受惠不淺,蘇貞昌應把目光放遠,如果只被一小撮“獨派”分子牽制,則永遠難有大作為。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民進黨主席選舉最後一場政見辯論會落幕。候選人之一蘇貞昌指辯論會形同“圍毆”,言下之意即他是“被毆者”,其餘四位對手是“圍毆者”。
民進黨舉辦三場候選人政見辯論會,本是好事一樁,一方面可讓黨員和外界對民進黨候選人的政治主張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展示民進黨在今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北後的改革決心和未來走向。但從三場政見辯論會來看,五位候選人雖有談及兩岸主張,但不是輕描淡寫,就是重彈老調。許信良的兩岸主張在民進黨中是最為積極的,去年參加黨內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也認為臺灣應對陸資、陸客、陸生作進一步開放,但這次競選黨魁卻未將“重頭戲”放在兩岸政見方面。
蘇煥智及兩名“獨派”人士蔡同榮、吳榮義均不認同“一中”,依然奉行“臺獨”黨綱。至於勝算最大的蘇貞昌,外界對其希望最大,但失望也最大。因為他提出的“臺灣共識”在今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已被證明不可行。難怪許信良批評蘇貞昌的兩岸政見毫無新意、毫無價值。蘇貞昌抱怨被“圍毆”,其實也要想一想“被毆”的原因。
蘇貞昌在兩岸路線上墨守民進黨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固然是因為對兩岸關係未有深入研究,當然也就提不出具積極意義的主張,但更重要的還是,蘇係人馬認為,目前黨內對將來的兩岸路線未有共識,如果貿然“出位”,恐怕會得罪深綠陣營,流失選票。然而,正是這種狹隘的想法使蘇貞昌錯失推動改革和樹立威信的機會。多個民調顯示,蘇貞昌的支援率遙遙領先其他對手,他大可利用這種優勢大膽提出符合歷史潮流的兩岸政見。
這幾年兩岸關係大為改善,島內基層農民受惠不淺,當中就有不少是民進黨支援者。“大選”後黨內也傳出要檢討兩岸路線的聲音,甚至提出不排除廢除“臺獨”黨綱。蘇貞昌可挾這股聲勢制訂出比“臺灣共識”具體和可行的兩岸主張。倘若當選,亦證明其主張獲黨員肯定,將來推動時必可減少不少阻力。如今其“和稀泥”策略只是權宜之計,兩岸路線轉型已是民進黨不可回避的改革任務之一,屆時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再提出相關建議,恐怕會被指責沒有“認可性”和“正當性”。
蘇貞昌應把目光放遠,如果只被一小撮“獨派”分子牽制,則永遠難有大作為。(朱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