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臺灣島內軍事方面出現一些新動向,兵源制度變化可能導致東海南海防護壓力增大;美國繼續介入臺海和拉攏臺灣地區進行軍售;關於兩岸軍事互信的呼聲和建議屢屢出現。在兩岸關係漸入“深水區”之時,軍事互信問題如何破局,引人關注。
東海南海防護壓力增大 兩岸合作呼聲疊起
從徵兵制演變為徵兵制與募兵制並行,再到募兵制,臺灣兵役期一再縮減,招兵難問題層出不窮。
國民黨“立法委員”林鬱方5日在臺灣立法機構指出,2012年臺灣志願士兵招募情形不理想,東沙島目標42人,但只有8人報名獲錄取,直至2月26日止,實際僅1人報到;太平島目標22人,只有3人報名,實際報到數為零。
林鬱方擔憂,募兵制實施在即,若招募情形再不改善,兩島將面臨無人可守的窘況。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表示,2014年臺灣開始轉型募兵制後,駐守東、南沙的義務役兵力將陸續退伍,在招募不到志願役士兵接替的情況下,臺灣在東沙、南沙就可能沒兵可守。
臺灣《旺報》報道稱,東亞地區島嶼爭奪越演越烈,臺灣方面欲單獨維護南海“主權”,“恐怕會越來越吃力”。在藍綠陣營都有保護太平島的決心下,如果能在南海地區先行與大陸試辦“軍事互信機制”,民眾對當局宣示南海“主權”應該更具信心。
而隨著釣魚島議題的延燒,“兩岸聯合保釣”的聲音見諸報端。世界華人保釣聯盟會長黃錫麟接受採訪時曾提出,“兩岸首先應該合作,把釣魚島拿回來再説”。
“釣魚島紛爭,日本最怕的是兩岸聯手”,臺灣前民意代表邱毅看得很明白,他倡議馬英九先在護漁與油氣開發方面與大陸合作。臺灣媒體評論認為,“保釣”離不開“一個中國”。兩岸坐下來討論因應方案,合乎情理,在臺灣內部也會有一定的支援度。
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形勢,臺灣方面面臨的東海南海防護壓力,都令兩岸軍事互信合作成為一種呼聲。不過,歷史和現實累積的因素,也使得兩岸軍事互信合作面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礙:一方面,美國等外部因素介入臺海,另一方面,臺灣島內仍然存在消極對待兩岸合作的勢力。
美國渲染大陸“軍事威脅” 阻遏兩岸軍事互信合作
美國國會眾議院2012年12月20日通過有關2013財年軍事預算的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兩項條款分別涉及釣魚島和對臺軍售,涉及對臺軍售的條款要求美國總統採取行動確保臺灣擁有“足夠自衛能力”,無論是通過售臺F—16C/D戰鬥機,還是其他具有類似性能的戰機。
美國“國家政策中心”(CNP)會長貝茨去年12月訪台時聲言,美國應提供臺灣軍事訓練等協助,加強防衛能力。他聲稱,臺灣購買潛艇,加強海軍軍力,可對大陸造成“嚇阻效果”。
今年1月,馬英九聲言“臺灣會持續向美國採購先進武器”;臺灣海軍司令部參謀長許培山透露,美國售臺灣12架P-3C反潛機,預定2015年6月中前全數返臺。
香港《大公報》刊文稱,和平穩定的臺海局勢符合兩岸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進而構建持久的兩岸和平框架,應獲得各界的支援和歡迎。但三十年來,美國向臺灣地區出售的武器層級和軍售總額不斷創新高,絲毫看不出有減少對臺軍售的跡象。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稱,兩岸關係不斷深化,劍拔弩張已成前塵往事,民眾認可和平交流,短期內看不出動槍動炮的必要。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人預測,2013年美國對臺軍售仍是一個“風波點”,看來不假。
美國媒體日前披露,鋻於中國大陸迅猛的軍事發展速度,美國國防部承認,如果大陸對臺動武,美軍已無法阻止。臺灣島內軍事觀察家認為,從美國智庫和軍方戰略學家的放話中可以看出,美國希望渲染大陸軍事威懾,給臺灣製造恐懼心理,以便更好地銷售美國武器。
臺灣島內爭論不一 兩岸軍事互信問題待解
而在臺灣島內,民進黨對於兩岸議題杯葛不斷,謝長廷訪問大陸後,並未凝聚民進黨內大陸政策的共識,針對兩岸軍事互信問題,多有掣肘。
臺灣方面在兩岸軍事互信問題上顯得“小心翼翼”。今年3月,臺灣方面最新出爐的2013年四年期防務總檢討報告,對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概括為“主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臺灣防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認為,互信基礎是“堆積木”過程,須有這樣過程,才能在未來鋪陳較為妥適與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維持長久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屆時才會談到政治、軍事或其他方面等議題。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摸著石頭過河”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儘管在短時間內似乎很難成行,但並不能減少兩岸學者、專家多年來建言獻策的熱情。一些具體建議浮出臺面。
今年兩會上,來自解放軍的代表委員再次呼籲,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累的政治互信基礎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探討與建立應提上議事日程,以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在今年兩會上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政治互信不斷累積,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的條件已逐步具備。”
全國政協委員、海軍資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建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以從建立海上聯合搜救機制入手,聯合搜救既可以為兩岸民眾提供海上保障,也能增進兩岸在安全領域的互信。
也有專家提出,必須先增加“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政策力度,引導臺灣民眾以認同中華民族為榮的戰略環境。
臺灣學者則曾多次向臺灣當局建議,未來可分階段實現“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以非傳統安全合作優先,中程是增進軍事安全了解,逐步進展兩岸軍事熱線,且與和平協議“不一定要綁在一起”。
而臺灣《旺報》認為,兩岸如果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限定在維護南海島嶼的安全,應該可以借“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兩岸在軍事行動上的互信。比如兩岸可以在南海區域著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交換區域性安全情報、聯合演訓,再慢慢擴大範圍。試行的方式應該可以減輕美國與反對黨不必要的顧慮。
大陸方面已經明確提出,為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需要更多有關方面的努力相向而行。(完)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