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七次例會在臺北舉行,值此兩岸經貿關係處於鞏固深化期之際,會議召開本身就足以引發眾多關注,兩岸經貿關係雖然進入了深水區,但兩岸經濟合作仍然大有可為。
此次兩岸經合會例會雖然是既有機制下的例行動作,安排的內容卻是全新的。據披露,會議取得的主要成果就是總結對中小企業服務的成果,深化服務層次。雙方認定,中小企業一直就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受惠對象,其中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貨物貿易早收清單獲益面中,中小企業直接、間接出口的金額約佔一半,從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獲益的臺資企業中,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也佔近半。根據作為ECFA後續內容的兩岸投保協議,由大陸方面負責落實的124件案例中,與中小企業有關的佔到90%。雙方並根據ECFA相關條款,決定在經合會下增設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這是經合會成立三年多來首次增設工作小組。此次會議顯示出兩岸對經貿交流中存在的問題都有深刻的認識,從一開始就已採取措施加以預防,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與此同時,雙方的努力還在進一步落實與擴大中。
一年多來,由於兩岸經濟同處於調整更新階段,特別是島內社會與政治局面發生了重大且深刻的變化,兩岸經貿交流出現了小幅回落現象。從經濟角度看,兩岸經濟正經歷著巨大的結構調整考驗,新興産業正在孕育,既有産業面臨産能過剩、競爭力消解的困境,正在倒逼兩岸經貿關係逐漸發生深刻變化。據大陸海關統計,2014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由上年的1566.4億美元下降為1520.3億美元,下降了2.94%,與此同時,大陸對臺灣出口卻持續增長,據臺灣方面的數據,大陸從2013年開始就已是臺灣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這又意味著兩岸經濟雙向結合度正在發展。從政治角度看,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負面因素經歷了幾年來的潛滋默長後,已經浮上臺面。去年底島內“九合一”地方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大敗,島內政壇一度陷入極度混亂的局面,兩岸關係同樣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如何使更多的島內民眾感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際利益,從而為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掃清障礙,已經成為兩岸關係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從更長遠角度看,經歷了近6年取得快速進展後,兩岸關係確實需要經歷一段鞏固深化期,已簽訂的20多項協議需要時間進一步落實,以便發揮出具體成效,兩岸民眾也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由和平發展局面帶來的深刻變化,體會其中的意義,感受和平發展“紅利”,島內部分對兩岸關係發展抱持敵意的民眾更需要時間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環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高度不適應。過去30多年的兩岸經貿間接發展促成了近6年的和平發展局面,可以相信時間將再次證明,目前兩岸經貿的鞏固深化期將會帶來未來更好的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需求是因為雙方共同的地理、文化、歷史等因素而客觀存在的,人為設置的障礙只能使它積聚起更大的能量,從而跳得更高、走得更遠。(胡石青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 責任編輯:黃露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