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黑手,又一次伸進了臺灣校園
臺灣大學社科院去年接待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的大陸高校師生團,該院學生會會長郭又睿日前因此遭罷免。
事件發生後,島內各界表達惋惜,質疑該事件是政治操弄,抨擊民進黨又一次將政治黑手伸進校園。
與全臺“大罷免”強關聯
對此次事件,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王定宇在社交平臺發文:“成功罷免第一響!”
所謂的“罷免第一響”,是指臺灣政壇近期愈演愈熱的“大罷免潮”。早在去年10月,臺灣就流傳綠營側翼團體醞釀罷免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消息。今年1月,作為臺立法機構民進黨黨團召集人的柯建銘召開記者會,聲稱要罷免該機構正副負責人(國民黨籍)與41席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隨後,該政治活動呈擴大態勢。雖然民進黨堅稱“大罷免潮”非該黨主導,但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正是“大罷免”的實際發起者和背後支援者。
“個人罷免事小,政治標簽事大,很可惜讓特定人士有機會操作政治仇恨。”針對王定宇言論,郭又睿如此回應。
他説,罷免案引來自己最擔心的局面:從民意代表到各種立場鮮明的社群粉絲賬號,多將此事件與全臺“大罷免前哨戰”相關聯。“大罷免”行動已滲透臺大校園,未來或讓更多學生成為標簽化與政治操作的犧牲品。一個接著一個、一校連著一校,群起效尤、無限迴圈。他希望,回歸理性討論。
臺灣民眾黨“立委”林國成直言,兩岸交流是未來年輕人的需求,為何接待陸生訪問團就要被罷免?背後一定有人煽動和造謠,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呼籲,學生是學生,政治是政治,立即停止政治干預校園。
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推動兩岸交流,和大陸大學生相互學習,居然可以變成罷免的理由,他感到惋惜和悲哀。
投票代表性存疑
此次罷免投票,同意票166張、不同意票18張,另有3張無效票。結果看似懸殊,但有網友在臺灣年輕人聚集的論壇PTT指出,整個院係有1874位學生,為何只要不到百分之十投票率,就能做到“罷免成功”?綠媒用“壓倒式”“輾壓式”報道罷免結果,是否合適?
據《聯合報》報道,有學生反映,罷免現場,提案人不斷在投票所前徘徊,甚至有拉票行為,投票結束時短時間內出現三倍投票人潮。“若真的有那麼多人支援罷免,為何還要用拉票的方式,甚至在投票時間快截止時趕緊找人動員投票?”該學生質疑。
臺灣“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這次罷免案只有少數人參與,並非太有代表性。他提醒綠營,不要藉機煽風點火。
自食其言
“拿學生當祭品,為惡霸政治開路!”學生會會長罷免事件後,楊智伃發文質疑。
當下,民進黨及其附隨團體在校園內,其行為包括但不限于向學生頒發“駐校青年代表”證書、在校園張貼政治意味濃厚的宣傳海報、開辦公共政策研習班等。該黨不僅長期盤踞校園各個角落,把持重要學生社團,甚至還將高校學生會當成民進黨政治人物養成所。
僅以臺大為例,如臺灣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立委”范雲、前“立委”高嘉瑜等綠營人士都曾當過臺大學生會會長。
《聯合報》報道,臺大社科院一位教授形容,現在臺灣的校園與政治運動分界已模糊,很多政治人物學生時期就向特定政黨輸誠,畢業後每個月領20萬元新台幣的政治紅利,其他學生都看在眼裏。
臺灣風傳媒日前揭露,民進黨青年部在2023年5月的一堂課上,講師吳思瑤(臺立法機構民進黨黨團幹事長)毫不避諱地把學生會跟黨員、樁腳等一同列入“線下組織”,引發輿論譁然。
文章指出,正是因為民進黨青年部把學生會和選舉中的“樁腳”並列,親綠學生意見領袖會把學生組織拿來充當綠營的下線,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