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觀察丨曾經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如今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5-07-29 14:57: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貴州威寧、赫章等9個縣曾是全國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作為曾經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如今都發生了哪些新變化?脫貧人口又有什麼收入新渠道?
“訂單式”技能培訓激發就業新活力
當記者來到威寧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時,正趕上多場技能培訓課。教室裏,老師帶領大夥學習電工相關知識。室外訓練場上,儘管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但學員們仍抓緊時間練習叉車技能。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中不少人都是脫貧戶。
記者發現,教室裏張貼著不少培訓課表和考試安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1到7月已經組織了110個班,培訓總人數達5500多人,內容涵蓋電焊工、叉車、家政等領域。這些培訓中大部分由政府免費為當地群眾組織,培訓內容和時長都嚴格按照課程表進行。
貴州威寧産投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威:目前我們培訓的情況大多是訂單式培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培訓什麼樣的工種,直接輸送到企業。
技能培訓如何讓務工人員脫穎而出,記者來到距離産業園不遠的一家光伏生産企業尋找答案。在車間裏記者看到,企業正組織對新入職員工開展崗位培訓。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這裡90%以上都是本地員工,相較于普通工人,擁有電工證、叉車證等相關證件的人更受歡迎。
光伏組件生産企業生産部負責人 李富成:有技能證書的,包括有一些門檻有要求的崗位,我們會在薪資上有所提高。
記者在交流中發現,不少來自脫貧地區的員工已經成為企業骨幹。眼前這個小夥子經過兩年多的成長,成為企業設備工程師,能快速處理生産中遇到的問題。
光伏組件生産企業設備工程師 趙桐:肯定要多學習,你有相關技術,出去找工作也是被優先考慮的。
今年以來,威寧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7011人次,涉及14個工種,城鎮新增就業達8120人。
因地制宜發展“一縣一業” 帶動百姓增收
就業幫扶更加精準的同時,各地還因地制宜探索縣域富民産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貴州赫章縣是天麻主要産地之一。在平山鎮一家天麻企業的生産車間裏,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處理天麻生長所必需的養料菌棒。經過篩選、發酵等工序後,一個個新鮮出爐的菌棒被送進培養室。
總臺央視記者 李嘯虎:這個菌棒裏,褐色的線條就是天麻生長必需的密環菌,線條越密代表營養效果越好。一畝天麻需要250個菌棒。以往這種菌在自然環境下培養需要3年左右,如今,智慧化生産線上60天就可以生産一批菌棒,帶動天麻種植的規模和品質都有了較大提升。
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去年底投産以來,生産能力穩步提升,年産量可達500萬個菌棒。得益於菌棒加工和種植技術的發展,在赫章平山鎮,當地天麻種植規模從2023年的8000畝,到今年有望擴大至2.2萬畝,帶動天麻逐步成為全縣的支柱産業。
貴州赫章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李傑:到2024年底,我們全縣的天麻種植面積達到了8.2萬畝,産值達到了12.5億元。種植大戶要帶動我們的老百姓參與種植。
培育縣域富民主導産業,成為不少脫貧縣發展的新動力。在湖南安化縣,當地積極發展黑茶産業的同時,圍繞茶園開展生態旅遊。僅這個月,這座佔地2500畝的生態文化體驗園就吸引各地遊客15000人次。
湖南省安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王以平:我們將堅持把産業幫扶、就業幫扶作為重中之重,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幫扶超680萬監測對象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國累計幫扶超過680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鞏固拓展。
今年以來,脫貧地區幫扶産業提質增效。安排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增加到1770億元,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截至6月底,過渡期以來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超3900億元,支援脫貧戶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産經營項目。近四分之三的脫貧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係。
就業幫扶舉措持續強化。分省下達2025年度穩崗就業任務,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
農業農村部幫扶司副司長 劉均勇:強化脫貧人口就業監測調度,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截至6月底,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達到3283.3萬人,同比增長0.3%。
“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續鞏固提升。脫貧家庭和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保持動態清零,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脫貧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空白點”保持動態清零。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穩步推進,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
農業農村部幫扶司副司長 劉均勇:截至6月底,全國累計幫扶超過680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尚未消除風險的也都落實了針對性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