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母語”同樣是個藉口。從2001年陳水扁上臺開始,閩南語就成了臺灣小學生的必修課,今天閩南語在臺北以外的臺灣地區都是強勢語言,根本無需額外使用公家資源加以保護。而且臺當局已于6月中旬頒佈施行“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其中規定少數民族地區可用族語書寫公文,已讓各地大感吃不消。蓋因少數民族語有音無字,只能用羅馬拼音代替,寫出來根本是無人能懂的“天書”。既有措施已有矯枉過正、多此一舉之嫌,增列“國家語言”,就更是畫蛇添足。
因為一己的意識形態和選票利益,民進黨正把臺灣帶向內耗和沉淪。“我是人,我反核”,已讓臺灣面臨缺電危機。不承認“兩岸一中”,讓臺海陷入危機,社會對立加劇。“語言平權”,則會在族群之間設置語言壁壘。在全世界都掀起學中文風潮之時,削弱中文地位,也等於削弱臺灣的整體競爭力。
臺灣《聯合報》評論文章説,在“巴別塔”的故事中,世人因為説不同的語言而無法溝通,以致造不起通天塔,蔡英文當局同樣在裂解臺灣社會,讓人們無法合力開創未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