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4月1日出爐,民進黨內部有聲音指出,如果“條例”通過的話,將是對大陸“釋放善意”。對於這種自彈自唱自叫好的言論,島內主流媒體就不買賬,大陸多位涉臺學者更是直接點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以完善監督機制為名,行阻撓破壞兩岸關係發展之實,絕不是什麼“善意”。“條例”通過之日,即是兩岸協商談判破局之時。
名為監督實是破壞
綠營自我標榜説,民進黨版“監督條例”號稱“史上最嚴”、“舉世僅見”。先來看看裏面裝的都是什麼貨色。
根據草案,分別落實所謂兩岸談判前、中、後三階段監督,包括談判計劃、協議草案和文本皆需向“立法院”報告、審議及備詢;“國安”審查有明顯危害之虞,應即停止談判;草案送“立法院”審查時間改為90日內完成,若未完成則交付“院會”議決,刪除了此前外界關注的“逾期視為同意”條款。連在民進黨黨內,這種苛刻條文都引發憂心,認為可能不利兩岸談判。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認為,這是人為設定了眾多障礙。民進黨把自己的地位拔得太高,因為在草案中,“立法院”在談判三階段都處於絕對主導地位,而民進黨本身佔據“立法院”大多數,其用心可想而知。
“按照草案,兩岸協商達成的協議,‘立法院’甚至可以肆意增添條文,民進黨這是把‘立法院’打造成主管兩岸事務的大部門,甚至有些‘太上皇’的意味。”劉相平表示,“立法院”是臺灣立法部門,它的許可權只在於臺灣島內,而無權規定大陸的行為。
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看來,兩岸簽署協議是雙方善意合作的結果。民進黨方面“條例”如果真的通過,很可能現有的協議都難執行,雙方之間的政治交集甚至互信基礎全然被破壞掉了。
所謂善意子虛烏有
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伴隨“條例”草案,將要上臺的民進黨當局給大陸的“善意”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即將上臺執政的蔡英文近來隔三差五談“善意”,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中“去兩國論”,就是她自認為給出的最大“善意”,也確實迷惑了不少人。兩岸民眾不禁要問,這樣的“善意”算是哪一樁?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在受訪時指出,這個“條例”為阻擋兩岸服貿協議生效而提出,本身就不是善意的。雖然最新版本所用的名稱跟民進黨之前的有所調整,而且民進黨希望能在“5 20”蔡英文就職之前通過,但要説這是善意,則完全顛倒了事情的本質。“協議監督條例”成了阻擋兩岸協商的工具,讓兩岸不能談、不敢談、談成了也無法生效,這完全不是釋放善意。
劉相平表示,民進黨方面所謂“善意”,是該草案的題目中沒有出現“臺灣”、“中國”、“兩國”這樣的刺激性字眼,而是用了中性的“兩岸”,從這個角度來説,確實是一種緩和和變通。但是從披露的條例內容來看,還是透露出“一中一台”、“一邊一國”的取向,大陸無論如何不會接受。蔡英文説要“維持兩岸現狀”,但民進黨版“草案”卻是改變和破壞了現狀,更證實其説法是謊言,是信用破産。
真正的善意舉措,目前在蔡英文和民進黨身上還看不到半點蹤影。相比之下,改成“兩岸”就自以為是的 “善意”,不過就是愚人節的笑話罷了。有幾分誠意,幾分可信度,大家心知肚明。
誤判形勢後果嚴重
目前,兩岸協議的簽署,主要由海協會與海基會主導,而兩會互動、協商、談判的前提是承認“九二共識”。所以,當前首要的問題不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立法問題,而是蔡英文與民進黨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
倪永傑表示,如果蔡英文真的要釋放善意,首先要尋找兩岸雙方共同的政治基礎,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及其核心內涵,將兩岸關係的本質講清楚。劉相平表示,從該條例看,民進黨和蔡英文沒有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兩岸就不可能有任何協商,單方面訂再多的“兩岸條例”,都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劉相平認為,蔡英文不要誤判大陸堅持底線的決心,不要有僥倖心理,認為持續躲避“九二共識”,打“泥巴戰”、“模糊戰”最後就能矇混過關。也就是説,要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民進黨及蔡英文需要向大陸釋放“真正的善意”。
臺媒評論説,從民進黨提出的草案看,未來執政後在處理兩岸經貿談判這一塊,很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將要上任的“行政院長”林全曾暢想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通過後,可優先適用貨貿協議云云。藍營的賴士葆嘲諷説,這是想得美!民進黨版“條例”對大陸來説就是“兩岸不協議條例”,若通過立法,“以後也不會有什麼貨貿、服貿了”!(王大可)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