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怎一個“假”字了得——臺灣這一年

2013年12月30日 07: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2013年即將畫上句號,臺灣多家媒體近期紛紛開展年度代表字評選。其中,《聯合報》評出的代表字是“假”。據介紹,票選前10名分別為假、黑、毒、亂、謊、悶、混、真、醒、安、食。負能量“代表字”之多讓人驚訝,這也從不同側面刻畫了臺灣一年來的民意“表情”。

  食品安全案件觸目驚心

  一年來,臺灣相繼爆發近20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包括毒淀粉、高雄屏東斃死豬肉加工後供人食用、“胖達人”面包虛假廣告等,案情觸目驚心。而10月爆出的大統長基油品造假事件更是“火上澆油”,該品牌油品“花生油里沒花生,大豆油里沒大豆”,甚至添加違禁銅葉綠素,被媒體稱為“黑心油”。

  事後,臺灣當局加強了監管措施,出臺了《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並修法提高罰款額度,未來業者如販售攙偽、假冒食品,公司最高可以處8000萬元(新臺幣,下同)罰金。大統長基公司董事長高振利獲刑16年,其他涉案公司負責人均被法院處以巨額罰金和有期徒刑。盡管如此,事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時仍難以消弭。在臺北的各大超市,記者看到本土油品與乳品銷量明顯下降,消費者為求心安寧可高價買進口貨。

  “食品安全造假讓民眾受害,讓行業蒙羞,這種事不能再發生了。”臺北逸鄉園客家美食餐廳的主廚遊朝雄痛心地說,風波嚴重損害臺灣食品與餐飲行業的形象。不少業者已轉向自種蔬菜或通過專有渠道獲得食材,以保證安全。

  臺灣網友“Kelly Zeng”說:“過去數年來,我們看到對岸爆出黑心食品總是幸災樂禍,向人指手劃腳,殊不知我們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食安事件凸顯的社會價值觀扭曲更令人擔憂。臺灣《工商時報》評論說,2013年被揭穿的假,都是隱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長年累月的假。如果假的價值觀開始當道,如果假的氛圍開始彌漫人心,當處處一切都是假時,這會是臺灣的一大沉淪與悲哀。

  環境污染讓河川嗚咽

  環境污染是今年臺灣社會高度關注的另一議題。導演齊柏林的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揭露了“山林被過度開墾,地下水被抽光,出海口被染紅”等環境問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影片獲得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贏得過億元的票房。

  臺北市民龔大中說,他是揪著心、噙著淚看完這部電影的。“電影連結了我們對土地如母親般的情感。我們看見貪婪索求和過度開發導致的人為破壞,感受了不曾經驗的美麗與哀愁。”

  有媒體大聲疾呼,現在的臺灣“河川在嗚咽,土地也受傷,人民更是最終受害者。”桃園縣藻礁遭紅色河川污染;臺中市大里溪遭工廠偷排廢水,溪水被染得像奶茶;臺南市二仁溪被驗出含12種重金屬,汞超標50多倍……還有媒體報道指出,島內違規檳榔園高達兩萬公頃,提醒人們別“綠了檳榔禿了山”。

  12月9日,日月光公司位于高雄市的K7廠被查出違規偷排含重金屬鎳的污水到後勁溪,污染下遊約940公頃農地。此後,公司被處以罰款,會產出鎳污染的生產線也被環保部門命令停工。由于日月光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企業,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教授鄭又平說,環境污染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當局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加強全盤規劃和執法力度,從多方面保護環境。而企業不論大小,都應本著對後代負責的態度,切實執行環保規定。

  政壇亂象讓民眾痛心

  以“九月政爭”為代表,一年來臺灣政壇也是亂象叢生。臺特偵組9月披露,臺當局法務部門前負責人曾勇夫涉嫌接受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的關說,指示檢察官對民進黨要角柯建銘所涉弊案的判決不再提出上訴,讓柯得以無罪脫身。其後,曾勇夫辭職,王金平則被國民黨考紀會撤銷黨籍。

  這一事件震撼臺灣政壇。《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事件的核心症結是司法關說,靠私人關係走後門早為臺灣社會所詬病。《聯合報》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則認為,任由司法關說影響社會風氣,造成民眾對司法喪失信賴,並非臺灣之福。

  此外,今年4月,臺行政機構前秘書長林益世被控假借職務恐嚇得利罪、財產來源不明罪,一審判處7年4個月徒刑。7月,國民黨主席辦公室原主任、臺北市議員賴素如因索賄被臺北地檢署起訴。當月底,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高華柱因士兵洪仲丘被虐待致死案引咎辭職,繼任者楊念祖上任未滿一周,就因論文涉嫌抄襲辭職。12月,臺交通主管部門前負責人郭瑤琪被控在臺北車站招標案中受賄,遭臺最高法院判刑8年。

  更令人痛心的是,原應是公平正義守護者的法官也涉嫌貪腐。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法官胡景彬日前被檢察機關以貪污等罪起訴。63歲的胡景彬擔任法官30年,涉嫌向承審案件當事人收賄,還擁有3妻6兒女,其妻兒名下總資產高達3億元,被稱為臺灣“司法史上被查扣不明財產最多的法官”。

  種種社會亂象,讓島內不少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不能再讓“假、黑、毒、謊”侵蝕社會的肌體,當局應“醒”,人心求“真”。面對即將來到的2014,有民眾希望“假的不去,真的不來”,社會能回歸公序良俗,凝聚向善的力量,讓人民有一個安全、安心的家園。

  “希望該爆的假料都已爆開,希望該閃的假事都離你我而去。在這即將來臨的2014年,我們都能很真實、真誠、真心地面對自己與對待周遭。”《工商時報》記者劉益昌說。(記者 查文曄 何自力 田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