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媒:兩岸政策決定馬英九歷史定位

2013年05月22日 16:11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臺灣《聯合報》5月19日刊發題為《馬英九歷史定位須奠基2016大選》的社論。文章稱,馬英九雖尚有三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但最後一年是大選年,其實他只剩下一年多、兩年不到的時間對整個政局作最後的調度。以近期民調來看,馬英九主要呈現出兩大危機:一、經濟改善,不能實現;二、歷史擠兌,不能解決。

  先言經濟改善。搞好經濟是民意認為馬英九未來三年任期最優先之事(57.5%),據此可以反證民意對經濟現況很不滿意。但是,就外部言,經濟情勢有其全球性因素;就內部言,有其結構性因素。馬當局欲在未來三年中創造出一個“有感經濟”,其可能性似難樂觀。

  再談歷史擠兌。2012年連任以來,馬當局猶如受到詛咒似的面對一連串歷史債務的擠兌,自油電雙漲、證所稅、美牛案、年金、核四、“12年國教”、自由經濟示范區、FTA,至TPP等,無一不可謂是歷史債務,甚至連釣魚島及臺菲漁權糾紛也是十余年的老賬要在如今結算。因此,整個臺當局在過去一年中,完全淪為驅煙救火的角色。

  馬英九欲扭轉情勢,最有可能的杠桿似乎仍在兩岸關係的開展、升級與創新。2008年馬英九首次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民意對其最期待、認為應當最優先的“兩岸發展”、“藍綠和解”等項目,在此次民調中皆落至“最不優先”的選項(兩岸發展落至1.8%,藍綠和解3.8%)。此一民調似乎反證,兩岸關係/藍綠和解這兩塊,其實正是馬當局最有成就的兩塊;因已有了成就,就失去了優先性。同一民調指出,對兩岸交流進度滿意者44.9%,不滿意者39.6%;認為需要擴大經濟、文化交流者57.1%,不需要者31.7%;尤可注意者:認為應展開“政治談判”者43.7%,不應該者40.8%。

  未來三年,馬當局自當努力改善經濟及解決一個接一個的歷史擠兌;但若想在這兩方面出現奇跡,恐非易事。因此,仍要繼續將心力置于兩岸發展及藍綠和解等基礎工作上,畢竟,這或許仍是國民黨贏得2016大選及馬英九為歷史定位奠基的主軸道路。

  文章稱,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中最可確立者即在其兩岸政策,在兩岸間引導了北京的政策,在臺灣內部則刺激了民進黨轉型,這些皆是有歷史高度的成就。但是,如果2016大選因經濟困境及歷史擠兌而致國民黨輸掉了,這些在兩岸政策上的成就恐會面臨翻覆,整個臺灣亦可能再度進入另一個煉獄的輪回。

  民調顯示,民意認為應當擴大交流(57.1%),甚至期待政治談判(43.7%);這應當是對兩岸的交流仍有期待,並希望兩岸的政治關係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與解決。對這樣的民意訊息,馬當局當珍惜此一歷史機遇,更加有膽有識地朝此方向努力。一以穩定“為因應統一前之需要的兩岸政治關係”,造福兩岸未來;一以墊高民進黨在2016年當選的兩岸門檻,促使民進黨不得不大力轉型。

  兩岸政策仍是國民黨在2016勝選的主要杠桿,即使敗選,也要促使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必須認錯轉型。這些,皆可決定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臺灣頻道 臺灣政壇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