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老霍帶你遊臺北 南港茶山舊事

時間:2008-11-18 11:17   來源:中國臺灣網

老霍帶你遊臺北 南港茶山舊事

 

  1885年,清代王水錦、魏靜時先後來臺,到現今南港舊莊大坑山區,從事包種茶的研制改良,並將制茶的技術傳授開來,日據時期設置茶葉傳習所,全臺各地茶區選派弟子前來研習。

  位于臺北縣市汐止交界的舊莊里,是臺灣包種茶的源頭,深坑、石碇、木柵、新店的包種茶,便是從這里移植過去,當地人稱它為“茶山”。

  搭乘捷運板南線,至底站“昆陽”站,再轉搭小5公共汽車,小公共汽車在中研院前,轉向舊莊街一段,經過北二高陸橋,小公共汽車開端走山路,屬于舊莊街二段的路段,經過南港茶葉示范場,到達底站光明寺(另一底站南港茶葉示范場)。

 


圖一:光明寺原名“鹿窟菜廟”留有舊日石材。(攝影/老霍)

  走進光明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碧綠色的水塘,重新修建過的寺廟建築,尚可見到舊日遺留下來的石材(圖1)。

  50年代的鹿窟事件


 



圖二:“鹿窟事件”是50年代的重大事件之一。(攝影/老霍)


  站立在光明寺的前面,面對的是幽幽的山谷,順著陡峭的石階而下,在北33縣道與汐碇路的交會口,有一座不鏽鋼造型的雕塑,像一把利刃插在綠色的山丘上,這是臺北縣政府在2000年所立的“鹿窟事件紀念碑”(圖2)。歷史應該回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的時候,紀念碑的碑文上面寫道:
“1952年12月29日淩晨,軍警包圍鹿窟山區,逮捕被疑為中共支持的武裝基地成員之村民,至3月3日為止……。前後近四個月,牽連者二百多人。經判決死刑者35人,有期徒刑者百人,是1950年代最大的政治事件,史稱鹿窟事件。鹿窟村民被捕之後,多移送鹿窟菜廟(今光明寺)。未經對質查證,即以逼供逼供所得自白或他人供詞,加以定罪。”

  步道頭的陳氏古厝

  在茶葉示范場對面的觀雲居旁,有“桂花步道”通往山下,步道旁的坡地,有百株高齡60歲的老桂花樹,長得比人還要高(注一)。每年中秋節前至春節期間,是當地桂花的開花季節,每隔20至30天,就會有五天花期,陣陣的桂花香充滿整個山谷。

 


圖三:古厝屋瓦早已塌陷,剩余四邊的石牆。(攝影/老霍)

 

  桂花步道的盡頭是陳宅,陳添進在自宅的門前做茶葉的“日光萎凋”任務,他指著厝邊不遠的石頭厝說:“六年前他就在那間厝內出生。”陳氏古厝位于整座茶山的中央位置,如今僅剩余四邊石牆,古厝的屋瓦早已塌陷,荒草也由室內長到室外(圖3)。

  樟樹下的余家古厝




圖四:桂花吊橋旁有兩座石制茶壺造型。(攝影/老霍)

  退出添進茶園,來到親水步道,橫跨大坑溪上,有座名為“桂花吊橋”,建造的一座小吊橋,吊橋的橋頭有兩只大茶壺,過橋之後有兩條步道,一條步道往上行,經過果園至舊莊街二段的寶豐庭茶莊。另一條步道沿溪而下(圖4),經過小木橋至寶樹堂茶莊,過寶樹橋也到舊莊街二段。

  余家古厝位于舊莊街二段316巷內,有兩座土角厝的三合院,一排水泥厝,座落在山腳下,面對著整個茶山山谷。老樟樹下的余家古厝,牆的上半部是泥磚,下上半部則是石磚,如今已無人居住,紅色的鐵皮屋頂暫時保住了古厝,散落一地的屋瓦,走起來發出極大的聲響(圖5)。另外一棟半泥半磚的古厝,當前仍舊住有人家。一位住戶告訴我們說:“以前這里曾經住了上百人,一間房屋住一戶。”




圖五:“余家古厝”如今已經無人居住。(攝影/老霍) 

 

來源:聯合新聞網 老霍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