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歐合作的三重洲際效應(望海樓)
王義桅
中國對歐外交再發力!李克強總理即將啟程再次訪歐,使2014年成為中國外交地地道道的歐洲年。
除了第一站俄羅斯外,李總理訪歐還有三大任務:其一是參加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其二是參加在米蘭舉辦的第十屆亞歐會議,其三是對義大利進行正式訪問,並在位於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演講。這三大任務概括成一句話,就是通過“一帶一路”推動亞歐互聯互通,並輻射至非洲等地,挖掘中歐合作的洲際效應。德國不僅是中國在歐盟內主要合作夥伴,也是連接俄羅斯、打通歐亞合作的橋頭堡。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市是渝新歐鐵路的終點;亞歐會議是洲際合作的先導,此次亞歐會議將重點討論歐盟互聯互通計劃如何對接絲綢之路倡議;歷史上,義大利是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終點。今天,義大利仍可再次扮演連接歐、亞、非洲際板塊合作的橋梁與紐帶。
第十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將為中歐關係做出三大定位: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作為世界上兩個重要經濟體,中歐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作為東西方文化發祥地,中歐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由是觀之,中歐合作具有三重洲際效應:
一是以絲綢之路夢推動更具包容的全球化。近年來,美國通過倡導TPP、TTIP等更高標準的全球化,將中國排除在外,進一步加強對歐日的戰略控制。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計劃,歐盟也提出歐洲新絲綢之路計劃,目標是建立從裏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貿區,讓夥伴國不必“在莫斯科和布魯塞爾之間做出選擇”,這就為中歐洲際合作提供了對接的可能。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歐、中非,打通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的紐帶,正在開創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因為,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地區貧富差距。“一帶一路”倡議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踐行包容性發展理念。
二是通過互聯互通推動歐亞一體化。歐洲賢人委員會2010年為歐洲理事會提出的“2030年歐洲”研究報告曾發出警示,歐洲“可能被邊緣化,成為歐亞大陸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西部半島”。以高鐵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打破了地緣隔閡,使得歐洲可以通過搭乘亞洲崛起快車,扭轉這一趨勢。歐委會日前推出歐盟互聯互通項目(CEF),將於2030年建成歐盟核心交通網路。2014至2020年歐盟互聯互通項目撥款總額將達到260億歐元,將主要用於建設9條交通走廊,優化歐盟內跨境交通,構建歐盟核心交通網路,力爭成為歐盟單一市場的“主動脈”,如與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對接,更能建立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路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網路。沿這些線路將會逐漸形成為這些網路服務的和相關的産業集群,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
三是開展與第三方合作促進洲際協調發展。中國走向全球,缺乏歷史經驗。歐洲通過殖民體系,不僅在歷史上而且在當今世界仍然深入影響到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發展。通過歐洲輻射非洲、拉美,是挖掘中歐合作潛力不二選擇。通過開展第三方合作,避免零和思維,走出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的相互指責,是中歐貫徹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促進洲際協調發展的時代呼喚。
李克強總理今年第二次訪歐,以中歐合作推動洲際合作,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日趨全面、戰略內涵呈現全球意義的具體體現。歐盟抓住中國機遇,是走出危機、實現振興的希望。對此,世界應感欣慰。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