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日本鳩山政權正式啟動。伴隨著鳩山的正式執政,儘管鳩山口口聲稱將“繼續維繫美日同盟”,但現實中的美日同盟卻是磕絆不斷,原本穩固的美日同盟頻頻出現“裂痕”。
從最初鳩山在《紐約時報》發表“追求更對等的美日關係”,到日本外相4日取消訪美,到鳩山5日宣稱“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日本派自衛隊參加也是個錯誤”,再到美國政府將總統奧巴馬的訪日時間從12日推遲至13日,一系列事態都表明:雙方對彼此的不滿情緒開始蔓延,美日兩國為爭奪外交主動權而博弈,預示著美日同盟關係正式迎來“動蕩期”。
美日同盟的微妙變動背後,即是日本鳩山新政權外交“標新立異”的體現,也是日本謀求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步伐的繼續。
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訪問日本的日子從12日推遲至13日。日本媒體稱,雖説推遲訪日的理由是要出席胡德堡陸軍基地槍擊案的追悼儀式,但這也象徵著在駐日美軍整編問題上鬧矛盾的日美關係現狀。日本媒體認為,奧巴馬原來就計劃只在日本停留1天多,這一推遲使奧巴馬本就不長的訪日行程“短而又短”。從現實中的美日關係看,日本對美外交近日頻頻發出各種“不和諧音符”。
1 基地搬遷分歧大
在奧巴馬訪日之前,美日始終未能就美軍沖繩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取得一致。
按照美國與自民黨政府2006年達成的協議,美軍將在2014年前將8000名美士兵從沖繩基地轉移至美屬領土關島,沖繩島的美軍基地也將搬離鬧市區。但當地民眾要求美軍從沖繩島完全撤出。鳩山出任首相後表示,有意讓美軍基地徹底搬遷出沖繩島。
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利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警告稱,日本打算將美軍駐沖繩基地遷出沖繩島的做法違背雙邊協議,有損美日同盟關係。對此,鳩山採取了拖延和回避做法,並不急於表態。
對美國來説,沖繩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鳩山來説,這考驗著他的外交決斷能力,也考驗著美日同盟關係的穩固與否。
2 關係定位有偏差
奧巴馬目前面臨的外交難題可謂“堆積如山”,包括穩定阿富汗、巴基斯坦局勢;撤回駐伊拉克部隊;伊朗、朝鮮核問題等。就連亞洲最親密的同盟——日本也成了“新的棘手問題”。
一直以來,美國都把日本看作其在亞太最穩定的同盟。對奧巴馬政府來説,更是迫切需要保持美日同盟的穩定,以幫美國繼續參與甚至是主導亞太事務。
但從日本角度來説,過去幾年一味“親美”的做法讓日本付出了很大代價:周邊國家對日本的不信任感一直未消除,美日同盟割裂了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地區認同,阻礙了亞洲一體化的發展。
日本民主黨上臺後,鳩山提出了“脫美入亞”的構想,開始在美日同盟問題上頻頻發出讓美國擔憂的言論。在鳩山首次施政演講中,他特別強調日美關係需要更多的“平等性”。這無疑是在暗示幾十年以來美日關係的“不平等”。
如此一來,美國繼續“主導”日本的設想與日本爭取獨立外交的希望,使各自定位出現了偏差,使現實中的美日同盟頻現“裂痕”。
3 核密約調查現矛盾
與美軍基地搬遷問題同樣敏感的是美日之間的核密約調查問題。過去50年裏,前自民黨政府對於核武器懷有一種矛盾的感情,既想尋求美國的核庇護,也稱“極度核厭惡”。9月25日,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卻派遣了一個15人小組,開始調查美日簽署核密約一事,讓美國的戰略層大為震驚。
鳩山新政府執意調查的目的,是試圖弄清自民黨執政時期是否存在核密約。據日本媒體披露,美方以前經與日方協商,可派遣攜帶核武的飛機經過日本領空,派遣攜帶核武的艦艇停靠日本港口。很顯然,這違背了日本1967年提出的“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前自民黨政府一直否認存在密約。此次調查意在與自民黨的安全政策劃清界限,卻也重新翻開了讓美國難堪的歷史舊賬。
4 反恐盟友疏遠美國
“布希—小泉時代”是日美同盟關係的“蜜月期”。在一些日本人看來,最親美的小泉首相自“9 11”後將日美關係帶入“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但依賴美軍提供軍事保護的結果,是日本在軍事上事無大小都得聽從美國的指揮。鳩山上臺,宣告了前自民政府與美國軍事合作“蜜月期”的結束。
在對印度洋美軍供油問題上,日本決定明年1月日本海上自衛隊撤回軍艦,停止為美軍提供海上燃油補給保障。在伊拉克議題上,鳩山也發出了不和諧音符:11月4日,他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伊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日本派遣自衛隊也是錯誤。伊戰爆發6年來,作為伊戰最堅定盟友的日本卻發出如此言論,著實讓美國深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