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13日在美國紐約街頭的一輛吉普車上拍攝的一個美國産固鉑輪胎。當天記者在紐約走了幾個街區,路邊停放的轎車的輪胎絕大部分都是美國産的,只有很少的幾輛車的輪胎是中國製造。美國當地時間9月11日,奧巴馬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徵收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即在3.4%-4%的原有關稅基礎上,今後三年分別加徵35%、30%和25%的附加關稅。這一特保措施將於9月26日正式生效。然而,美國輪胎市場可以劃分為高、中、低三檔,中國産品主要供應中、低端市場,而美國內生産的同類産品主要供應高端市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輪胎主要供應美國的維修市場,而美國的自産輪胎主要供應原配市場和替代市場,兩者並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 新華社記者劉欣攝
中方貿易報復引震動
中國13日迅速發動的對美貿易報復,甚至比奧巴馬簽署對中國輪胎特保案更加轟動。中國網際網路上14日出現對美聲討浪潮,一些人顯然把胸中的各種怨氣都撒到了“送到府來”的美國人頭上。奧巴馬政府在缺少新聞熱點的時候一頭撞上中國網民的滑鼠。14日歐、美、亞三個大陸的股市出現動蕩,凸顯了世界對中美貿易戰的擔憂。但世界媒體這一次批評美國的聲音遠遠高於對中國的批評。美國一家媒體評論説,“除了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奧巴馬新政府最愚蠢的決定之一”。在還有兩個星期就要舉行20國集團峰會以及奧巴馬11月就要訪問中國的時候,白宮這樣做缺少基本的邏輯。中國專家周世儉14日對《環球時報》表達了一種很樂觀的看法:“1983年中美曾發生過紡織品貿易戰,歷史表明,美國一向欺軟怕硬,中國人拍了桌子,美國就可能縮回去”。
“報復”和“貿易戰”
中國商務部13日宣佈對美國部分進口汽車産品和肉雞産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式讓很多西方媒體感到吃驚。《紐約時報》14日認為這是“中國採取措施報復美國對中國輪胎徵收關稅”。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強調,中方實際上僅用了不到24小時,就迅速作出了報復行動,中美貿易戰“實際上已經打響”。《洛杉磯時報》援引一名駐京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話説:“美國在華企業應該準備面對來自中國的強烈報復性反應。”
美國《金融時報》14日的報道強調,這一糾紛發生之際,距離奧巴馬在匹茲堡參加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不到兩周,奧巴馬還計劃在11月訪問中國。《紐約時報》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區前負責人普拉薩德的話説,美中貿易緊張加劇可能變得失控,可能給匹茲堡20國集團峰會蒙上陰影,或許還會影響奧巴馬11月訪華之行。
由底特律資深記者創辦的“車界真相”網站在社論中猜測了中國下一步如何報復美國:一是中國將美國拉到WTO,中國可能會採取策略聯合那些低成本國家,包括像波蘭、羅馬尼亞那樣的歐盟成員國;二是採取針鋒相對的反制舉措,如中國還可以減少購買波音而增加空客的購買量;三是匹茲堡會議上奧巴馬可能遭受中方的批評。社論稱,美國已身陷兩場真槍實彈的戰爭,如果中國不購買美國的債券,美國就承擔不起,美國承受不起兩場熱戰同時還與其最大的債權人發生一場貿易戰。美國的watchingthewatchers網站在一篇文章中自嘲地寫道,對一個像我這個年齡的人(45歲)來説,與中國這樣的國家發生貿易戰有些讓人慚愧,因為中國人被認為是衣衫襤褸的農民,窮得不能填飽肚子。美國投資網站247wallst14日説,中國已經開始了報復,中國在同美國的貿易戰中擁有優勢,它將證明自己的強大。
德國《金融時報》14日説,美國對中國的輪胎實施懲罰性關稅,很可能擴張到其他行業。路透社稱,相較以往貿易糾紛發生時,中國多停留在口頭抗議的反應不同,中國此次對美國輪胎特保案的反應相當高調且強硬,在外交辭令進行譴責的同時還伴隨著實際制裁行動。報道分析,姑且不論WTO對此事的最終裁決如何,正力促外貿復蘇的中國或許旨在敲山震虎,謹防其他國家仿傚美國。《華爾街日報》説,美國那些面臨中國低成本進口競爭的公司,如美國傢具生産商合法貿易協會、加州新鮮大蒜生産者協會、美國養蜂者、佛羅裏達水果蔬菜協會等都在緊盯輪胎案。
《紐約時報》説,多年來,美國的政治人物對中國採取了基本上是象徵性的措施,贏得了國內讚譽。而大多數時候,中國官員只是抱怨,甚少行動,寧願與美國維持貿易關係。“現在,這種微妙的平衡正被打亂”。報道稱,在中國政府推出強硬反制措施之前,中國民族主義者在網站上猛烈攻擊美國對中國輪胎徵收關稅。有網民説,“美國無恥!”還有人呼籲中國政府拋售美債。報道還説,爭端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輪胎、肉雞和汽車。兩國政府都面臨國內壓力,在經濟問題上對別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但貿易戰使兩國之間政治緊張,儘管它們試圖合作提振世界經濟及應對共同的安全威脅。
“美國在全世界面前輸了理”
“這次中美貿易爭端,理虧的是美國,不仗義的是奧巴馬,他如何面對G20峰會?怎麼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美國説一套做一套,這回在全世界面前輸了理。”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作了如此評論。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歐洲主流媒體對中美此次貿易爭端報道相對客觀,不像以往在很多事件上站在美國一邊指責中國。德國金屬和技術企業2/3的工作崗位依賴出口,很多企業擔心其他國家學美國對“德國製造”實行保護關稅。德國《金融時報》説,歐洲經濟界擔心,美國對中國做出的懲罰關稅,也會擴展到歐盟。加拿大廣播電臺網站上,一些留言者説,美方向來在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包括加拿大在內都曾是受害者;另一些留言者則認為,美國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為所欲為,因為“美國已經在經濟危機中被剝削,多元化的時代即將真正到來”。
美國《赫芬頓郵報》題為“終於有總統有勇氣執行貿易法了”的文章是少數表揚奧巴馬的報道之一。文章寫道:“奧巴馬顯示他夠強硬。通過對中國進口輪胎徵收關稅,奧巴馬將自身置於支援美國工人就業、保護美國製造業以及最終維護美國經濟穩定的火線上。這是一場戰爭。美國要保持經濟運作,就必須維持一個牢固的製造業基礎。”更多媒體沒完全站在奧巴馬一邊。《商業週刊》説,奧巴馬在取悅工會選民方面似乎取得了成功,但中國迅速而尖銳的反應表明,美國今後面臨著外交修復工作。美國財經網站“Seeking Alpha”説,自由市場決定了中國的産品被認可、有需求,而美國的産品不行。但是,我們有一個愛插手的政府,樂於為了政治利益而做出損及長遠金融健康的舉動。施加關稅以討好某個業界組織是犯罪行為,是政治腐敗的跡象。長遠看來,這對美國沒有好處。
美國“車界真相”網站題為“是的,我們能打響一場貿易戰”的社論説,“除了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奧巴馬新政府最愚蠢的決定之一”。社論説,美國的輪胎生産商沒人支援這項決定,有的輪胎公司甚至公開反對。美國43%的輪胎屬於進口,其中11%來自中國,更多的是來自馬來西亞、印度、中歐等地的低勞動成本國,美國新政府的愚蠢決定只能是將進口中國的那一部分換到那些低成本國家而已,那些國家還可以抓住美國輪胎市場供求不足的機會漲價,而美國消費者將是埋單人。文章稱,“美國的輪胎公司不會新創一個就業崗位,輪胎的批發商和買賣者將失去工作。除了更高的産品價格和讓中國不滿,新政府的決定讓美國一無所獲”。
“中美不會把船都鬥翻”
日本“Kadota株式會社”顧問黑柳達彌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想起了日本的過去。他説,當年因為美國的壓力,日本很多産業受到打擊,甚至消亡。他提醒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轍,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力量今非昔比,應該有頂住壓力的能力。株式會社經營共創基盤代表取締役(總經理)則認為,中國如果和亞洲各國聯合起來,建立亞洲共同市場,就能夠對抗來自美國的壓力。
英國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貿易學者維尼薩 羅斯説,奧巴馬的決定會贏得國內部分企業和就業者的掌聲,但在全美國不同行業,恐怕抱怨聲會更大。大家都明白和中國展開貿易戰的結果絕不會是讓美國成為贏家,如果再持續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有更多企業向政府抱怨,他們受到的中國制裁讓他們復蘇的時間拖得更長。由於美元仍是全球主導貨幣,美國經濟的波動會影響到其他地區,因此與中國的貿易交惡中,美國很難找到外界的支援力量。羅斯説,這不是第一次中美貿易戰,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他稱,從可口可樂的市場壟斷到微軟瀏覽器的捆綁銷售,再到最近谷歌的數字圖書館項目,歐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從來沒有停過。這些貿易爭端往往曠日持久,最終拖得美國企業無法接受,不得不繳納罰款或退出部分市場,認輸收場。
中國政府14日正式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式,要求與美方磋商。提出磋商要求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式的第一步,磋商期一般為60天,如仍無法解決爭端,中方有權要求世貿組織成立專家組就美方措施展開調查並進行裁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專家江涌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次美國先動手,中國還以顏色,現在就看美國接下來怎麼出招我們再接招。不過,中美之間利益廣泛,早就坐到一條船上,不可能鬥得連船都翻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員周世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中美這輪貿易緊張最後可能以美國不再大聲説話不了了之。周世儉回憶説,1983年發生了中美紡織品貿易戰。當年1月,美國宣佈停止進口中國紡織品,一週後中國宣佈停止進口美國農産品。中國的反擊之拳重重地打中了美國的軟肋,事件最終以美國的妥協告終。(本報駐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記者 蕭達 紀雙城 青木 孫秀萍 陶短房 本報記者 王躍西 汪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