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兩岸文化交流走筆:好戲連臺 兩岸同歡

時間:2008-12-30 09:2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 題:好戲連臺,兩岸同歡——2008兩岸文化交流走筆

  新華社記者 劉暢 許雪毅

  “臺北故宮”裏的中華瑰寶衍生為鑰匙墜、錢夾、杯墊等小小“伴手禮”亮相北京文博會,引發搶購狂潮;承傳千年傳統工藝的福建德化白瓷首度臺北展出,令參觀者流連忘返;在福建泉州天后宮的媽祖廟前,上千當地信徒舞龍舞獅、載歌載舞,歡慶這個氤氳著兩岸信眾代代香火的古老寺院又一次大修開幕……

  08歲末,兩岸文化交流正酣。在兩岸關係喜事連連的這一年,兩岸文化界借著這份喜氣,為兩岸同胞捧出一道道新奇美味的“文化大餐”。

  共植傳統之樹,同守精神家園

  冬至過後,泉州天后宮的天后大殿支起了腳手架,測繪人員腰係纜繩趴在殿脊中央,正在採集這個800多年古老殿堂的結構數據——天后宮即將開始自1984年以來的最大規模維修工程。

  天后宮是國家文物局2008年宣佈的1354處“涉臺文物保護工程”中的一處。“涉臺文物”除了大陸東南沿海的多處天后宮、媽祖廟外,還包括中國國民黨早期的重要活動場所、重要歷史人物的故居與祖居,還有不少後代已留居臺灣的寂寥古鎮與民居等等,整個工程涉及10余個省份,將在5年內完工。

  守望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今年7月,福建永定、南靖、華安三縣共46座客家土樓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消息傳出,兩岸同歡。由於臺灣聚集著450多萬客家人,土樓也由此成為第一處被列入世界遺産的“涉臺文物”。在土樓“申遺”過程中,許多臺灣同胞將代代相傳的珍貴資料捐回家鄉,為土樓的文化價值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身為客家人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今年回到祖籍地閩西龍岩謁祖時,親手在土樓代表建築“僑福樓”門前植下一株香樟樹,寓意兩岸客家文化“根深葉茂,興旺發達”。

  2008年,還留下了太多令兩岸同胞難以忘懷的雅集:仲春時節,5大臺灣藝術團體組團來京,以傳統經典藝術為北京奧運會加油助威;盛夏之時,百餘位大陸京劇藝術家在臺北戲院演出新編歷史京劇《媽祖》,梅、尚、程、裘眾派紛呈;金秋之際,北京紫禁城皇極殿上演了臺灣漢唐樂府夢幻般的南音樂舞《洛神賦》;10月底,殷墟考古迎來80週年華誕,兩岸研究者相聚漢字溯源之地,相約共解中華文化起源之謎……

  如今,兩岸“三通”已基本實現,深植于兩岸同胞心間的中華文化精髓愈發得以順暢地傳遞與弘揚。大陸文化人余秋雨在歲末的一次兩岸文化沙龍上充滿信心地表示:“兩岸一起努力,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將能夠溫暖每一個人的心。”

  “中式”創意,感動世界

  “國寶不僅能看,還能帶回家。”這是一位北京市民參觀2008北京文博會“臺北故宮”展廳後的感嘆。

  擁有65萬件藏品的“臺北故宮”堪稱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但首次參展北京文博會的“臺北故宮”卻展示了其另一面——“文化創意”的實力:難辨真偽的高倣瓷器,唐代書畫題材的家居飾品,甚至隨身碟、MP3也做成文物的樣子……依託創意産業,“臺北故宮”每年的純利超過5000萬元新台幣。

  “我們就是要把文物當作設計開發的元素,設計成具有實用功能的生活用品。無形中把中國文化推廣到全球各地。”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林建元一語破的的創意理念啟發了許多北京文化工作者。

  文化創意産業的互動與共鳴是2008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點。11月,首屆海峽兩岸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行。儘管全球金融危機風聲鶴唳,但博覽會仍創下了58.7億元人民幣的成交佳績,共有超過500家兩岸企業與會。

  兩岸業者之間的相互激蕩、鼓勵與扶持,讓“中式”創意産品感動了世界。今年9月,兩岸動漫藝術家共同製作的數字動畫影片《海之傳説——媽祖》,被芝加哥“亞洲動畫影展”選為首映片。這部投資1500多萬元人民幣的數字動畫電影,將一位美麗善良、扶危濟困的中國女神形象推向世界,博得了億萬觀眾的青睞。隨著奧運會掀起的“中國熱”,這部數字電影成為本年度最叫座的中國題材電影之一,還被選為2008年義大利未來影展、葡萄牙波爾圖國際電影節及韓國釜山國際影展的觀摩片。

  最新調查顯示,目前臺灣藝術院校畢業生至少有30%在上海工作,兩岸文化産業的人才交流已成氣候。臺大教授江岷欽表示:“兩岸文化交流必須升級為兩岸文化創意産業的協力合作,這樣不僅能創造兩岸經濟的光榮雙贏,更能創造中華傳統的文藝復興。”

  更大的舞臺,更深的理解

  2008年的奧運會將舞臺交給了北京,兩岸藝術家在這個舞臺上共襄盛舉,共用榮耀。有更多機會同臺切磋的兩岸文化人士,也因此交情更深、理解更深。

  艷麗的民族服飾、淳樸的音色、原始的步伐、發自內心的喜悅……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墊場演出的3分多鐘,讓全世界認識了寶島臺灣的少數民族樂舞。臺灣少數民族表演團團長高金素梅在走下舞臺時仍激動不已:“我很想痛哭一場,那是感動的眼淚……我一輩子都會以這一次站在這個舞臺上為榮。”

  2008年的中秋節,內蒙古草原上“十五的月亮”升起在臺灣同胞的心頭——來自內蒙古歌劇院的80余名藝術家在臺灣少數民族聚集的屏東縣,與當地藝人共慶團圓。這一晚,大草原壯闊的風情、成吉思汗後人的精彩傳奇生活、遊牧民族引人入勝的文化藝術,長久地留存在臺灣觀眾的記憶中。

  這是“中華海峽兩岸原住民暨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第六次舉辦兩岸少數民族中秋聯歡會,前5次都是在大陸舉行。今年中秋,大陸演員終於實現了入島演出。而在歲末之際,臺灣當局又宣佈,擬開放大陸歌手入島錄製唱片和舉辦演唱會。

  2008年,兩岸關係的發展為文化互動提供了更加自由與開放的平臺。年底舉行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因應需求設立了兩岸文化界人士開懷暢談的“文化沙龍”。

  大陸作家王蒙在沙龍上説:“為什麼華人一提起中華,就特別來勁?華人都喜歡唐詩宋詞,華人都喜歡中華料理。我想,唐詩宋詞就是中國心,中國菜就是中國腹。文化交流就是心腹交流……”這番話道出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