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農村改革波瀾壯闊,繪就一幅幅壯美的畫卷。
你看,希望的田野上,麥苗吐綠,“鐵牛”歡奔,映襯著農民的笑臉;再看,廣袤的農村,新房林立,通達的道路串起一個個秀美的村莊;你聽,多少農民發自內心地讚嘆,黨的政策説到了咱們的心坎……
農村改革30年,驀然回首,上了臺階。傳統農業正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億萬農民洗腳上田進了工廠、進了城鎮,我國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多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79萬。30年發展,我們告別“短缺”,成功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米袋子滿,菜籃子豐,農産品市場琳瑯滿目,全社會都在分享農村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農業對經濟的支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穩固,億萬農民的心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舒暢,農村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和諧。
鏡頭拉到1978年,在那個冬天,小崗村18位農民毅然按下鮮紅的指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引了農村改革的航向……改革,在鄉村大地萌動。
從1982年至1986年,中央連續發出5個關於農村發展的一號文件,廢除了人民公社,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奠定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基石。希望的田野上留下了農村改革的堅實腳印。
“不吃大鍋飯,磨盤不推自己轉”,包産到戶,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産力。山鄉大地煥發了青春,大地豐收了,農民的眉頭舒展了,農村的面貌靚起來了。
“多予少取放活”,是中央在農村改革實踐中不斷強化的措施,實踐證明,這也是我們破解“三農”問題最切實有效的法寶。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以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縣鄉教育體制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踏著時代的腳步,農村改革不斷深入,支援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生産力得到進一步調動、保護和發展。村民自治的成功實踐,使廣大農民實現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開創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新局面。
黨的十六大以來,希望的田野迎來了“反哺”的春天。從2004年起,黨中央連續5年下髮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出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強農惠農政策。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得到更集中的體現:開直接補貼種糧農民之先河,實行針對農民的各項補貼,結束了2600多年“皇糧國稅”的歷史,逐步建立起穩定的反哺農業的投入機制;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在農村普及;農民夢寐以求的養老、救濟、醫療保障也邁開大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更多農村人口喝上了放心水,電燈亮了、電話通了、電視頻道多了……
奮力改革30年,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的巨輪破冰起航,9億農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意氣風發。然而,農村發展又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有優勢也有很多困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仍處於艱難而關鍵的爬坡時期,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後,農民增收仍然困難。幾經實踐,幾番探索,農村改革發展思路更加清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強調,堅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確了未來“三農”工作的目標任務。
站在農村改革30年的新起點登高遠眺,更多企盼。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步伐。豐收之年話豐收,發展之際謀發展,我們收穫了一個盆滿缽滿的30年,我們更加有信心開啟一個新的壯麗的30年,創造農民更加幸福的生活,描繪農村更加美好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