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郭奔勝、董峻、王立彬)決定8億農民命運的中國農村改革,走過了風雲激蕩的30年。多少“熱詞”曾經耳熟能詳,多少“熱詞”依然流行不衰,它們生動折射了不同歷史時期農村改革給中國農民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是成都農村産權交易所門廳(10月13日攝) 。 10月13日,成都農村産權交易所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首個農村産權綜合性市場平臺。該交易所將通過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類智慧財産權等欲轉讓農村産權資訊進行收集發佈、科學評估和專業服務,來推動農村産權的合理流動,實現農村資本的有序流轉。 新華社記者 劉海 攝
大包乾
“大包乾”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也是農村改革的標誌性事件。
3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鮮紅手印,以分田到戶的方式邁出了土地“大包乾”的第一步,隨後“大包乾”之風席捲全國。到1986年底,全國99.8%的農戶都實現了分田到戶。
62歲的關友江是30年前帶頭“大包乾”的18位村民之一。他説,這是一生中所作的最難忘的決定,更沒想到的是,從此小崗村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中誕生的“大包乾”,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把農民從“人民公社”的僵化體制中解放了出來。小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國農村改革歷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
“大包乾”是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偉大開端,而不是結束。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這一思想在“大包乾”的發軔地小崗村得到了實踐。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集中起來搞葡萄園,僅這一項就為農民每人平均增收2500元。
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意願,上下結合謀發展就能解放生産力。這是“大包乾”給農村新一輪改革的啟示。
萬元戶
“萬元戶”,曾經是一代人的嚮往。
改革開放初期,當大多數人還在為填飽肚子忙碌時,極少數農民通過勤勞致富,家庭年收入超過萬元,“萬元戶”因此得名,並成為那個時代先富農民的代名詞。一些地方甚至以萬元戶的多少來衡量當地的發展速度,出現了不少“萬元戶”村、“萬元戶”鄉鎮等。
圖表:浦東新區去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2730元 新華社 發
改革開放讓中國農民的致富思想活躍起來,當時只要有勇氣和市場意識,就有機會成為萬元戶,早期的萬元戶大多是搞養殖、做個體戶,這些人成為那個時期最風光的群體。
隨著中國農村的不斷發展,“萬元戶”,很快成為時代的一個記憶。據國家統計局數字,2007年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創1997年以來的年度最大增幅。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農民的家庭收入已總體越過了“萬元”線。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標誌著中國農村正經歷著從溫飽型到小康型的轉變。可持續地增加農民收入,仍然是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農業稅
“農業稅”,歷史難以忘卻的記憶。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意味著8億中國農民從這天開始,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
這是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只有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今天,在國民經濟整體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歷史新階段,這一古老的稅種才能平穩地退出歷史舞臺。沒有對廣大農村現實狀況的充分了解,沒有對廣大農民權利的高度重視,沒有建設和諧社會的先進理念,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農業稅條例被適時廢止是不可能的。
安徽省六安市幸福村農民汪道宏珍藏的農業稅記賬本,記錄時間定格在3年前。他感慨地説,過去一個人頭幾百元的農業稅是個很大的負擔,得知中央取消農業稅的消息後,村裏的農民自發燃放爆竹來慶賀。
農民負擔過重,曾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取消農業稅有望從根本上化解了這一矛盾。過去幹部繞著稅費轉,現在幹部繞著農民需求轉,這一變化大大改善了農村幹群關係。在取消農業稅後,國家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外,還實施了直補政策,我國農民得到更多的發展實惠。
剪刀差
“剪刀差”,一個尚未解開的疙瘩。
剪刀差是“剪刀狀價格差距”的簡稱,通常是指在工農業産品的比價中,工業品價格偏高,農産品價格偏低,從而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不合理的價格差距。
“剪刀差”,是中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存在發展差距的形象比喻。這也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中國農村發展的艱辛。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讓“剪刀差”現象無處不在,比如城鄉公共設施投入上的剪刀差、城鄉教育投入上的剪刀差、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剪刀差,等等。
解決“剪刀差”的努力一刻沒有停止過: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城鄉統籌重大戰略思想,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強調,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等。
“剪刀差”伴隨著農村改革的過程,在舊的“剪刀差”逐步消除的同時,在糧食生産效益方面又出現新的“剪刀差”,如種糧收益與成本倒挂,産糧縣與縣域平均財政差距突出等。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消除新的“剪刀差”,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措施,如通過實行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四項補貼”,以增加農民種糧收入。據統計,今年補貼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
農民工
“農民工”,一個最受牽掛群體的集體稱謂。
社會流動性增強,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堪稱最形象的闡釋。8000萬,1.5億,2億,跳躍的數字既反映了農村人口的劇烈流動,也反映了農民工正在成為一個新的人口群體。從農村到城市,從田間到工廠,從固定居住到高流動性,中國農民群體經歷著巨大的裂變,其中有歡欣,也有痛苦。
農民工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已經到了第二代。究竟是當農民,還是當市民,究竟是住農村還是住城市,究竟是留下來還是繼續流動,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農民工自己能夠做的選擇。就業技能的低水準和二元身份的限制,使得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仍然處在無奈的徘徊中。
從河南老家到南京打工達13年之久的農民工陳冠群説,心裏打開了一扇嚮往城市生活的天窗,但這扇窗卻隨時會關上。農民工的出現使中國社會群體的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也推動了社會建設進程,比如戶籍制度改革就提上了日程。
為城市化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群體,冷暖安危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從工資支付保障、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7個方面保護農民工的權益,引起了高度關注。
同時,隨著青壯年的大量外出,中國農村勞動力出現“6038部隊”(老人和婦女)的尷尬。在此情況下,“未來中國誰種地”的擔心,也許應當換成“怎麼吸引人們去種地”的深思。
文化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不斷完善設施與服務,為群眾準備豐盛的活動項目;文化共用工程為農民群眾拓寬致富路,數字化放映讓更多農民看上好電影;自辦文化大院等群眾自發文化活動,為基層文化生活增添亮色……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民群眾文化權益得到保障。 這是2007年11月14日,山西祁縣城趙鎮裏村“麻萬全文化大院”的成員正在開展活動(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新農合
“新農合”,中國億萬農民的溫暖工程。
沒有8億農民的健康保障,就談不上農村的全面小康。實施新型合作醫療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目前,在31個省、區、市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目標已實現,參加合作醫療人口達8億人。
今年中央提出政府的財政補助水準要求翻一番,由原來的40元人民幣增加到80元,農民個人籌資由原來的10元增加到20元。這對全國億萬農民來説,無疑是個福音。不敢去醫院看病或因病致貧等問題長期困擾中國農民,新型合作醫療給億萬農民建立了一個基本的醫療保障。這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方案,政府起到主導作用,農民在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後,參保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新型合作醫療作為一項民生制度,正在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包括新型合作醫療在內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得到了長足進步。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供保障水準。同時,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可以預期,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中國農民的健康權、教育權、文化權、發展權正進一步得到切實保障。
海選
“海選”,農民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
1998年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四條規定,選舉村民委員會,由本村有選舉權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選人。統計顯示,在全國新一屆村委會選舉和鄉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7億多選民用直選行使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民主權利,參選率達80%以上。
“海選”深刻地改變著農村的治理關係。
“海選”正從村民自治選舉向村級黨組織選舉延伸,從行政村選舉向鄉鎮一級人大代表和黨代表選舉延伸。
“海選”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不少在外地打工的農民工或黨員自費回到家鄉投下莊重的一票,甚至直接參加競選。在此制度推動下,能人當家、財務公開等水到渠成,有力地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幹群關係的改善。
新農村
“新農村”,中國農民的共同願景。
為幫助和救濟農村困難群體,南昌市新建縣自2006年開始在全縣305個行政村陸續成立了愛心超市,提供米油、棉被、衣服等物品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這些物品主要是來自上級民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自發捐贈。 這是新建縣大塘坪鄉光明村的“愛心超市”(10月9日攝)。 新華社發(周科攝)
農村人口多是中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2006年初,又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新農村建設包括: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等諸多方面。目前,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已有了現實模樣,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正鼓舞著全體中國人為之奮鬥,中國農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