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澳報:冀盼兩岸攜手同譜航太技術合作之歌

時間:2008-09-26 09:11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9月26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9月26日發表富權撰寫的文章表示,冀盼兩岸攜手同譜航太技術合作之歌。

  “飛天”,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從古人的敦煌“飛天”壁畫、女媧補天及嫦娥奔月傳説,到今人“巡天遙看一千河”、“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歌吟,都寄託著中華民族對“飛天”的熱熾期待。今日,中國人“飛天”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繼“神五”及“神六”之後,昨日“神七”發射成功,再一次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而且還將會有一位宇航員走出艙外遨遊太空,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神七”還將釋放一顆直徑四十釐米的小衛星。這折射了中國的空間科技水準,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我國在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之後,又攀登載人航太科學探索的新高度。

  如同數以億計的國民聚集在電視機前收看北京奧運開幕式那樣,昨晚也有億萬國民收看了“神七”發射升空的電視直播。如果説,收看奧運開幕式的感覺,是驚艷式的視覺享受的話,收看“神七”升空則是振奮人心的勵志感受。作為中國同胞的一部份,澳門特區和香港特區的居民,昨晚也沉浸在歡樂之中。他們或聚集于街頭大電視螢幕前,或在家中打開了電視機,全神貫注地收看“神七”的電視直播。當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發射現場宣佈“神七”發射成功時,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在臺灣地區,同樣也有不少民眾注視著“神七”升空的情況。他們也為祖國大陸的太空科技發展成就而感到喜悅,與大陸同胞同享祖國的榮耀與自豪。

  也有臺灣民眾關心,在“神七”的攜帶物中,有否來自臺灣的物品。昨晚“神七”發射準備階段,就有一位臺灣朋友致電筆者詢問此事。他指出,“神五”攜帶了來自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神六”也攜帶了臺灣的泥土和書法作品《和平頌》,但今次“神七”升空則未見宣佈是否會攜帶來自臺灣的物品,因而令他頗為焦慮,希望能了解清楚。

  這位臺灣朋友的焦慮和期待心情,可以理解。其實,在過去長期以來的各項重大活動中,大陸的主辦單位都不忘預留臺灣一份。比如,當年在興建“毛主席紀念堂”時,攪拌混凝土所用的水,就滲入了來自臺灣日月潭的湖水;“毛主席紀念堂”的石飾品,也有來自臺灣花蓮的奇石。此後,無論是“中華世紀壇”的興建,還是北京奧運某些場館的建造,都有來自臺灣的建材或捐款。而在“神六”升空那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有一個將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泥土和河水,收集進航太專用容器,並準備將之送交“神六”發射指揮部,將其裝進“神六”返回艙的環節。在節目過程中,主持人就專門介紹來自臺灣地區的土壤和日月潭的湖水。

  其實,自經過今年三月選舉,與中共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中國國民黨成為臺灣地區的執政黨之後,今後在中國航太事業的合作方面,就完全可以突破宇航飛船攜帶臺灣泥土等這些較為“原始”的階段,而進入兩岸進行航太科學技術研究互助、互補,共同攜手發展中國航太事業的新階段。

  實際上,還仍在民進黨在臺灣地區“當家”之時,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就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全人類的航太,是中國人征服宇宙的事情,所以,“神六”安排搭載物會照顧入境澳臺僑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在被記者問到臺灣女性可否參與將於“神七”女航太員選拔時,胡世祥表示: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兩岸關係的四點講話中説過,要推動兩岸人民的科技交流。只要臺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臺灣報名了就受理,只要身體素質條件符合,就可以招收培訓,合格後就可以上太空。港澳女性同樣可以參選,而且參選的女性並不局限于軍方人員,只要身體條件能承受住飛船起飛、降落時的震動和在太空的失重等要求,都可以參選,包括科技專家均在航太員選拔之列。

  還有一個途徑,就是臺灣地區的科學家,也可以參加祖國大陸航太事業的研究。實際上,香港的科學工作者早就參與了祖國航太事業中某些項目的研究,並交出了成果。作為同是中華民族一員的臺灣學者、當然也可以參加,以他們在生命科學、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參與研究工作,就將會使中國的航太事業,錦上添花。

  再進一步,臺灣地區目前在太空技術方面,是“有星無箭”,其研製的“福衛”系列人造衛星,只能委託美國、法國發射升空,但據説收費並不便宜。在國民黨執政之後,已為兩岸進行太空業務合作提供了較佳的環境條件,臺灣地區的中華電訊等用星單位,應是可以而且更是應該交由大陸的航太中心代為發射。這既能體現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也能為中華電訊等用星單位節省發射成本。

  更進一步,兩岸還可進行實質性的太空技術合作。臺灣實踐研究院太空中心曾表示,大陸的火箭發射技術一流,但衛星內部結構及儀器的科技水準則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而在臺灣地區則正好相反,衛星內部結構尤其是電腦技術,比大陸先進,但火箭推進器技術則大不如大陸。如果兩者能攜手合作,互補互惠,相信就可把中國的太空技術尤其是衛星技術,推向新的高峰。

  當然,由於衛星和火箭技術都牽涉到敏感的軍事和科技機密,這就需要創造一個兩岸互信的合作環境。或許,要待到兩岸關係發展到《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列的終止兩岸敵對狀態,遠立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階段,才能如願。

  我們熱盼著這一天能早日到來,由兩岸的太空技術科學家共譜太空和平合作之歌。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