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輝煌五十年:“民生”之筆描繪寧夏幸福圖景

時間:2008-09-22 10:0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9月22日電(記者陳曉虎、曹健)沐浴著改革開放30年的陽光雨露,“民生”之筆描繪出一幅寧夏的幸福圖景:低保戶應保盡保,藥品“三統一”破解“看病貴”,危窯危房得到改造……

  今年2月,憑藉“生態保持良好、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居民安居樂業、幸福指數較高”等諸多民生指標,寧夏平原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

  實施危窯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

  9月的六盤山下,在綠樹花叢中,一個個危窯危房改造村、改造點拔地而起,紅磚紅瓦藍色屋脊,統一規劃的房屋整齊劃一。

  2006年,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武坪村60歲老人冉玉明一家沒花一分錢,告別了近半個世紀的窯洞生活,搬進了政府統一修建的磚瓦房。和冉玉明一樣,限于歷史條件和經濟實力,到2005年前,寧夏南部山區還有幾萬戶困難群眾居住在年代久遠的危窯危房裏,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

  2005年初,寧夏啟動了南部山區特困群眾危窯危房改造一期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2.2億元,改造危窯危房3.9萬戶,19.5萬困難群眾喜遷新居。

  自治區民政廳廳長馬廷禮説,汶川地震後,地處地震高值區的南部山區也有幾千間土坯房、窯洞倒塌,但因大都經過了危窯危房改造,沒有發生一例人員死亡。群眾稱這一工程為“救命工程”。

  今年6月,寧夏又啟動了危窯危房改造二期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幫助10萬戶、46萬名貧困農民完成危窯危房改造。為了加快這一民生工程,近日,民政部又將寧夏列為全國減災安居工程試點省區,並給予專項資金扶持。

  同時,寧夏還啟動了塞上農民新居、採煤沉陷區居民搬遷、資源枯竭區困難職工和低收入家庭遷居等解決困難群眾住房難的專項工程。

  “塞上農民新居”工程是寧夏結合新農村建設改善北部川區困難群眾住房條件的又一大手筆。2005年以來共投入資金4.2億元,新建農宅13553戶,川區20%的村莊已完成整治改造和新建,農村“臟、亂、差”現象大為改觀。

  在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難的同時,寧夏還積極構建多層次城市住房保障體系,通過擴大經濟適用房規模,推行廉租住房、週轉房制度,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問題。

  加大民族教育投入,確保學生“學有所教”

  “山區的孩子不光要上得起學,還要上好的學校。”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如是説。

  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學生在上阿語課(9月2日攝)。寧夏目前已基本形成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善的民族教育體系。最新數據顯示,各級各類學校回族在校生50.96萬人,佔全區在校生總數的37.55%,高於全區回族人口自然比例。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2006年,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寧夏率先為南部山區近54萬名學生發放免費教輔材料,將國家“兩免一補”政策擴大為“三免一補”。今年,這一政策進一步擴大到全區中小學。

  寧夏實施“兩基”攻堅14年,多渠道籌資17億元,改建、新建中小學近千所,中小學由破爛不堪的“土臺子、黑屋子”變成窗明几淨的現代化學校。如今,寧夏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人平均校舍建築面積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讓少數民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是落實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自治區在新建百所回民中小學的同時,2002年以來,投資6億多元在銀川市創辦六盤山高級中學和育才中學兩個民族教育基地,通過免收學費、住宿費和提供生活補助,為山區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異地培養少數民族貧困學生。

  幾分耕耘幾分收穫。今年7月,寧夏“兩基”通過國家檢查驗收,寧夏全面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突破。

  解決好民生問題,就業是根本;解決好就業問題,職業教育是關鍵。寧夏明確提出,讓每一個不能升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都能學一技之長。自治區每年安排1億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力爭用5年時間在每個市建有1所職業技術學院,在每個縣建有1所職教中心。

  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説,教育問題排在民生問題的首位,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儘快普及高等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南部山區的貧困問題和“三農”問題。

  推行醫療衛生防治與改革方案,保障普通百姓“病有所醫”

  因自然條件等原因,寧夏受缺碘“大脖子病”威脅的人口曾高達120余萬,因水質導致“氟中毒病”的人口有62萬多。2006年首次實現“大脖子病”患病率零紀錄。

  村民在寧夏海原縣西安鎮白吉村村衛生室取藥(9月5日攝)。 2005年,寧夏全面啟動農村醫療改革。短短幾年,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所有縣市,村衛生室升級,“零利潤”藥品進鄉村,村醫領“月薪”等一系列民生措施的實施,寧夏農民迎來醫療保障的新時代。 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50年前,自治區級的醫院僅能做闌尾切除手術,基層醫療衛生部門以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老三件”當家。改革開放以來,寧夏衛生事業空前發展。

  2003年,寧夏在平羅縣和隆德縣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到2008年實現縣(市、區)全覆蓋。6年來,寧夏共有358.5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報銷金額2.13億元。

  寧夏對農村醫療機構進行了全面升級。自治區財政于2007年完成鄉衛生院基礎設施改造。自2005年起,共投入1400萬元為每個村衛生室配備紫外線消毒車等“十小件”醫療設備,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衛生農民健康“保護網”。

  如今,即使行走在西海固山區,大路兩邊或村莊深處的新建村衛生室,已成為鄉村最顯眼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看病“寬敞了、乾淨了、規矩了!”談及村衛生室變化,西吉縣蒙集村村民連用了3個形容詞。

  藥價虛高一直是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民生問題之一。2006年,寧夏創造性地實施了“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的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讓藥品平均降價40%以上,群眾就醫看病少掏4億多元。

  目前,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民醫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大醫保體系已全面覆蓋全區回漢群眾。

  實現城鄉低保“應保盡保”,讓困難群眾“老有所養”

  對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是民生“最後一道防線”,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他們的低保問題,並將救助工作從城市向農村擴展,由基本救助向全面救助延伸。

  1998年至2002年期間,寧夏將全區21萬多城市困難群眾納入城市低保,月每人平均補助水準為110元。到2007年時,全區23萬農村困難群眾也全部納入農村低保,月每人平均補助55元。為減少物價上漲對低保家庭生活品質影響,10年來寧夏6次調高了城市低保標準,4次下發了肉食品、取暖等臨時補貼。

  在做好困難群眾低保工作的同時,寧夏還為他們編織相應的生活保障網路,實現“住房有廉租,就業有引導,打官司有援助,上學有助學”。從今年開始,將連續3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退休金標準,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個家庭如果沒有一個人就業,生活艱難可想而知。”寧夏民政廳低保處處長李作忠説,寧夏已連續3年購買公益性崗位解決“4050”人員再就業問題,通過創業培訓援助等10項措施促進“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2007年底,寧夏實現城鎮“零就業家庭”為零的目標。

  困難群眾打官司難是近年來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民生問題之一。2006年以來,寧夏共為近50萬貧弱群眾無償提供了法律援助,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10119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800余萬元。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