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電 題:周明含淚憶柏楊
中新社記者 耿軍
柏楊病逝的噩耗傳來,中國現代文學館前副館長周明悲痛萬分。“我和柏楊的最後一面,現深深地定格在腦海裏,那是他頭也不回、舉起右手向我揮別的背影。”周明含淚向本社記者回憶他最後一次在臺北看望柏楊的情景。
二00六年十二月,周明第四次踏上寶島臺灣,“這次,我是執行一項特殊的使命,在臺北舉行柏楊先生贈送我們中國現代文學館五十六箱、上萬件的書籍、手稿、文物的捐贈儀式。”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從北京抵達臺北才十四個小時的周明,專程前往位於臺北縣新店市山谷中的花園新城攬翠大廈柏楊先生的寓所。“安臥在床上的柏楊插著鼻胃管”,周明回憶到:“他一看到我就説:‘應該我去接你,可惜我身體不能走動啊。’他問我住在哪,並説我應該住在他家裏。因為以前我來臺北開完會後曾在他家住過,他們夫婦待我親如一家人。”
記者曾在柏楊的臥室內見過一幅牡丹圖,上寫:“柏楊、香華伉儷清賞。周明贈。一九八九年國士畫。”
談及此,周明説:“我是陜西人,我曾請人稱‘長安牡丹王’的羅國士繪製此畫贈送柏楊夫婦。柏楊的夫人張香華曾感嘆:‘一九八七年我和你在香港相識,次年你和柏楊見面。我們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啦,這幅畫我們挂在臥室,是因為我們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啦。’”
十二月十五日,柏楊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獻手稿、藏書、文物儀式在柏楊先生的寓所舉行。柏楊夫婦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珍貴文物文獻資料,是柏楊先生數十年創作的心血和結晶,共計五十六箱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五件。張香華在臺灣報紙上撰文説:“周明與我們夫婦相識逾二十年,相當熟知柏楊的寫作歷程,加上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開甫六年,硬體設備如溫濕控制系統都非常新穎,值得信任,又有國家的全力支援,館藏與研究推廣條件符合國際水準,柏楊考慮過後,決定將這批文物交付舊識。”
“在捐贈儀式上,我向柏楊先生頒發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入藏證書和紀念品。紀念品是以著名作家巴金的手印製作的銅鑄品。”周明回憶説:“當時,柏楊先生坐在輪椅上,用他宏亮的聲音説:‘臺灣人與大陸人同文同種,都使用的是華文,都是中國人!’”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我前往柏楊先生家中,向他告辭,因為第二天我將離開臺北返回北京。當我走到他的床邊向他告辭時,不料,他示意夫人張香華給他穿上衣服堅持要到客廳和我説話。於是張香華扶他起身,給他穿上衣服,圍上圍巾,同護理工一起用輪椅把他推到客廳。他一開口便説:‘這件事,是我們倆的緣分,我是不動搖的!你也看到了,這幾天臺灣的報紙,有人不贊成我把手稿捐贈給大陸。’”
周明説:“我們談了很久很多話。柏楊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是説:‘希望大陸的同胞多來臺灣走走,能對臺灣增加好印象;希望臺灣的人也多到大陸去看看,增加對大陸的好印象,多交流,就會慢慢和諧起來。等我病好了,我還想回大陸呢!’”
回憶那天告辭時的情景,周明的淚水奪眶而出,“我請他先回臥室。他的眼睛濕潤了,而我也同樣落淚了。他坐著輪椅進臥室,忽然他背著身舉起右手向後揮擺,是表示再見,卻頭也不回。背影,那柏楊老人的背影深深地印記在我的心中。”
二00七年,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周明含淚告訴記者:“柏楊聞訊,托友人代給我一頁紙,上面有顫抖的手寫下的幾個字:‘回家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