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良好開局夯實基礎
——我國重點工程建設五年回眸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劉錚、周英峰)2月22日,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開工。這條9102公里的“長龍”建成後,對於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廣大人民群眾,具有重大意義。
過去五年,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一個個重點工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回眸五年,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從交通能源奧運工程,到航空航太高新技術,再到疾控體系社會事業,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深刻改變著我國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比較薄弱的狀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好開局夯實了基礎。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京滬高鐵即將開工
一列進藏列車在可可西裏凍土路段行駛(1月9日攝)。 鐵道部軌檢車近日對青藏鐵路的檢查結果顯示,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線路優良率達到100%。 新華社記者 侯德強 攝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五年間,列車駛上了“世界屋脊”,連接我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圈的京滬高鐵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立項,即將開工。
2006年7月1日,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青藏鐵路,經過建設者五年奮戰,全線開通並實現安全平穩運作。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對西藏、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拉動作用。同年,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預計2010年投入運營。
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表示,過去五年是我國鐵路建設規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成就最為顯著的五年。鐵路系統加快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發展完善鐵路網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五年間,全國鐵路完成建設投資5220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82%;共投産新線6140公里、復線2808公里、電氣化鐵路6529公里。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國家優化能源結構與佈局
圖表: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開工建設 新華社發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能源瓶頸和環境壓力,五年來國家通過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形成了橫貫東西的能源大動脈,並優化了能源結構。
西氣東輸工程2002年7月開工,西起新疆輪南、東至上海,全長約4000公里,2004年12月實現全線供氣,清潔能源天然氣源源不斷地送往能源短缺的東部地區。
隨著貴州至廣東第二回 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雙極在2007年12月正式投運,南方電網已形成10條西電東送大通道,輸電能力達到1650萬千瓦,是2002年底的4.5倍。西電東送工程有力地緩解了東部省份的電力瓶頸。
三峽工程建設全面收尾 南水北調完成六成投資
12月28日,工程人員在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工程現場施工。當日,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工程啟動。該工程位於山東省東平縣和東阿縣境內,採取穿黃河隧洞的方式,主體工程長7.87公里,設計過黃河流量100立方米每秒,總投資6.1億余元,工程總工期為3年。工程完成後,可以實現調引長江水到魯北地區,同時具備向河北省東部及天津市應急供水的條件。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作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水利工程建設至關重要。五年來,三峽工程建設進入全面收尾階段,南水北調進展順利,水利工程防洪、發電、配置水資源功效進一步發揮。
2003年6月,三峽工程蓄水至135米,2006年10月,三峽庫區水位升至156米,防洪功能和航運效益提前實現。截至2007年底,除升船機和部分發電機組尚未建成投産外,其他項目已全部建成。今年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將基本結束,全面轉入運作期。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開工,截至2007年底累計完成投資佔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60.7%。今年,中線京石段工程力爭實現臨時通水目標,全年將向北京安全供水3億立方米。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正發生轉移,在鞏固以防洪為重點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將把水資源配置作為重點,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奧運場館首都機場擴建基本完成 人民共用奧運成果
1月19日,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調試燈光,迎接即將到來的測試賽。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是中華民族的一件大事。屆時,一個個北京奧運重點工程不僅將與精彩比賽交相輝映,還將留下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2008年1月28日,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場館之一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正式竣工交付使用。經過四年多的努力,除國家體育場(“鳥巢”)建設目前正在掃尾外,北京31個奧運場館全部順利完工。重要場館“水立方”和“鳥巢”已成為北京新地標。此外,奧運配套工程——首都機場擴建工程,2004年3月開工,2007年12月順利通過驗收,其中3號航廈將於本月29日投入使用,它的建築面積是機場擴建前的2.5倍,是世界最大的單體航廈。
完善體育場館,優化場館佈局,疏導交通瓶頸……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表示,北京“以人為本”積極籌辦奧運,讓人民共用奧運成果。
神舟飛天嫦娥奔月 航太新突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圖表:“嫦娥一號”——中國第一顆“月球衛星” 新華社發
實現飛天夢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夙願。過去五年間,我國航太事業連續實現載人航太飛行、月球探測兩大跨越,自主創新邁出新步伐。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2007年10月,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升空,11月傳回第一幅月圖,首次月球探測圓滿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説,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太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建設疾控體系和農村寄宿制學校 努力補齊社會事業“短板”
1月3日,衛生服務團隊醫護人員走進居民家中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當日,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東關南街社區組織36人的衛生服務團隊,首次分別走進轄區12個社區,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並將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諮詢,安排相關醫療專家出診等服務,以提高面向社區居民的醫療、保健、預防和康復的衛生服務水準。新華社發(袁景智 攝)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我們更加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使我們進一步提高了對補齊社會事業“短板”的認識,重點工程開始向建立疾病控制體系、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等社會事業領域延伸。
非典過後,國家立即啟動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目前,中央和地方已安排投資105億元,安排建設疾控中心項目2448個,基本建成了有效應對重大疫情的公共衛生網路體系。為進一步普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2004年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啟動,截至2007年底,在中西部地區953個縣,新建、改擴建7651所學校,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滿足了195萬新增學生的就學需求,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比例已超過一半。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表示,五年來,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事業,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回眸五年,一大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建設項目相繼竣工投産或開工建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6年,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達12萬億元,是1978年到2002年的近兩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得到改善,為未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