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三日,常住上海的近百名臺商太太“組團”考察2010年上海世博會新規劃。這是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後,滬上最大規模的“臺灣團隊”造訪上海世博局。臺商太太們來自滬上最知名的女臺胞社團“移居上海太太俱樂部”,她們相約為上海世博會當義工。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資料圖片:上海臺商圈內富有盛名的“一八八一”臺灣職業女性聯誼會舉辦盛大的聖誕慈善“走秀”活動,為內地貧困女童募集善款。圖為一群臺商太太身著盛裝登上T臺,展示愛心義賣的小禮物,轟動全場。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中新網11月21日電 英國BBC中文網19日刊文《阿扁啊,游過去的臺灣人不少啦》指出,居住在上海的臺灣人早把自己當作這座城市的新主人,種種事實表明,兩岸交流成為大勢所趨,無論“游過去”還是“游過來”,陳水扁最終都無法遏制。原文摘錄如下:
上月聽上海女友石磊説了一件事。一天中午,她肚子餓了,走過古北小區的蘭桂坊,便想吃碗麵條。進門一看,滿坑滿谷的尋芳食客,找座位是用搶的。她一個人左支右絀,正在愁苦,服務生招手喚她,“儂(你)一個人,過來跟人家拼臺子。”她聽見召喚,奮力擠過去,在一張小圓桌的一角坐下。她餓得有點胃疼,等著黃魚面上臺。在無所事事的空白裏,她傻兮兮瞄一眼同桌食客。瞄完第一眼,在心裏大叫一聲老天,一台子齊刷刷的臺灣女人。
伊人們細聲軟語,在交流上海本埠羊絨衫的編織行情,她們翻出雜誌,比著花樣,交換著羊絨衫舖子老闆娘的手機號碼,掐算著編織袋檔期和飛返臺北大航期,資訊之豐富,行情之鮮辣,聽得她目瞪口呆。石磊説,關於本埠的生活細節,這些臺灣太太,常常比上海女人更耳熟能詳。就説這間蘭桂坊,她跟上海女人講起,十有八九是不知道的,而臺灣太太,似乎人人曉得,個個吃過。終於等來了她的雪菜水晶黃魚面,她對著這碗熱氣騰騰的心頭至愛,俯首細嘗,順便也一眼一眼地瞄她的同桌食客,偷窺她們吃什麼,想必都是蘭桂坊裏最拿手的那幾個碟子。她心想,下次再來,自己值得試試。
這時來了一位輕肥熟年女客人,熱氣騰騰而濟濟一堂地挨著石磊的左手坐下,是伊人們的同黨,遲來了半步,坐下來,嬌聲道歉再三。要命的是,這位輕肥的臺灣女人,吃了三筷,親切地將一張白嫩嫩的臉,朝石磊偏過去。“哦吆,你們怎麼不給我介紹,有新姐妹啊。”石磊一筷子水晶黃魚,小心翼翼擎在半空,呆到張口結舌。對面的臺灣女人們咯咯一笑,搶著説:“哦吆,薇薇安,那是陌生人啦。”又轉臉對石磊説,“小姐不好意思哦。”一句陌生人,説得石磊心頭一愣:“真不知道,誰才是這座城市的陌生人?是儂?還是我?”
“颱風登陸”
居住上海的臺灣人,雖是“新上海人”,卻不再是這座城市的陌生人了。同語同根,他們很快就找到自己的位置,儼然成了上海的主人。在全球“誰搭上中國大陸誰賺錢”的態勢下,臺灣的男女老少,早就繞過意識形態的千山萬水,或西進或北上,投資、居住、讀書、旅遊,先是福建,後是珠江三角洲,再是長江三角洲、環渤海、西部、東北部,正是“颱風登陸”,誰也阻擋不了。
當下的臺灣,物價飛漲,民怨沸騰。11月10日,陳水扁在苗粟出席活動時,以譏笑的口吻回應民眾指責:“太平洋又沒有加蓋,覺得中國(大陸——作者注)好,就游過去呀!”真是視民眾如寇讎。
陳水扁沒看到這股登陸的“颱風”嗎?2007年11月2日是臺灣當局開放臺灣人去大陸探親20週年的日子,20年過去了,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從無到有,由暗到明,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規模不時擴大,領域不斷拓寬。據官方透露,截至2007年9月底,常住大陸的臺灣人有40萬人,定居大陸的臺灣人1.8萬人,兩岸通婚27萬對。
交流是理解的前提。20年前,1987年9月15日,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衝破臺灣當局禁令,繞道日本,到中國大陸採訪,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2個月後,即1987年11月2日起,臺灣當局允許部分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兩岸開始融合。截至2007年9月底,兩岸累計貿易總額達6933億美元,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74327項,臺商實際投資450億美元;臺灣居民去大陸累計達4583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超過156萬人次;僅2007年6月底至10月底,經文化部審核、審批的對臺灣文化交流項目就有238項、2025人次,其中大陸赴臺交流項目95項、764人次,臺灣去大陸交流項目143項、1261人次;2003年以來,兩岸春節包機已四度飛航,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實現,2005年大陸民航客機完成56年來首次赴臺飛航;截至2007年7月,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客運通航22000多航次,運送旅客237萬人次……
兩個月前,福州舉行“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暨閩臺族譜展”,期間聽臺灣姓氏研究會常務理事林瑤棋説,臺灣現有1900多個姓,其中前100個姓的人口占總人口的98.5%,他們絕大部分來自福建和廣東。其實,兩岸姓氏還有一個總根,這就是炎黃二帝。兩岸同根同祖,血脈相連。
“新上海人”概念
臺灣人登琨艷,到上海已經17年了。那時的上海,暗淡,安靜。初到上海,他在《自立晚報》寫專欄,對臺北人發表他的預言:上海即將再起,臺北即將沒落。所有的人對他的預言都不以為然。他在1994年的《新新聞》雜誌寫了一篇文章,預言下一個世紀,不管你是在紐約還是在東京,如果你在上海沒有工作地盤,你就不能算是第一流華人了。“新上海人”概念就是他提出的。這些年他在見證上海變化的同時,更期待自己在這裡有所作為。他毫不掩飾喜歡上海:“在這裡我住久了,當然會有一種人文和生活的關懷,關心這座城市,關心這座城市所有的聚落。我喝淀山湖的水,吃這裡的飯。時間久了,肯定會喜歡這個地方,交很多朋友,不僅從個人生活上關懷這座城市,在我的專業裏會更關懷了。”他的公司主要從事建築規劃、景觀、室內、舞臺、婚禮設計,還做工業産品設計。他第一個將蘇州河邊的倉庫變成藝術工作室,掀起蘇州河畔“藝術倉庫區運動”。
像登琨艷這樣的臺灣人,在毗鄰上海的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昆山市就更多了。2005年昆山率先達到江蘇省全面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短短20年,總面積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昆山,就從蘇州所轄區縣排名最後的“小六子”,連續2年成為中國(大陸)百強縣之首,當年的農業縣,如今聚集了500多家IT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筆電電腦生産基地,産量佔全球的1/4。臺商正是昆山這座小城市“蝶變”的催化劑。臺商成就了昆山,昆山也成就了臺商。臺資佔昆山利用外資總量的60%,創造了昆山70%的工業産值和80%的出口。截至2007年9月,昆山累計批准臺資企業3100家,增資項目1100多個,註冊臺資126億美元,累計投資總額274億美元,佔大陸利用臺資總額的1/9。
前不久,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經澳門去珠三角考察,在澳門逗留期間出席了第四屆世界華商高峰會高峰論壇。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他談到如何從經貿層面拓展兩岸關係,他説:儘快推動兩岸雙向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去臺灣;開放大陸資金去臺投資;鼓勵臺灣開放金融業“登陸”,允許人民幣在臺灣掛牌買賣;放寬臺商投資大陸的限制。他更呼籲,兩岸攜手催生“亞元”。這是大勢所趨,“游過去”也好,“游過來”也好,陳水扁是遏制不了的。(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