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書一溜邊排開,等待各大書店的認購,有的展位擠破頭,有的展位則無人問津。對于新書來說,全國書市從來都是殘酷的閱兵場。不幸的是,在本屆書市上,一些名人也加入了兵敗滑鐵盧之列。 【現象】名人新書受冷落
此次書市上,易中天《費城風雲》成垛擺在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展位上,顯得非常寂寞。出版社發行員有點鬱悶,他們覺得就憑著“易中天”這三個字,也不至于冷落到這種地步。本報記者問他書市3天訂出多少,他說幾千本吧,加上來書市前各地訂購的,也不過兩三萬冊。就在一年前,易中天的《品三國》可是賣了500萬冊。
出版社已經將《于丹〈論語〉感悟》首印了120萬冊,虧本似乎在所難免。 【思考】內容比招牌更管用 缺乏宣傳或許是一種解釋。上面說的易中天等幾位名人,這次都沒有來到鄭州做宣傳,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不宣傳就會吃虧。但鄭淵潔這次沒有來叫賣,他的《皮皮魯總動員》卻訂出了好幾萬套,總發行超過了1000萬套。看來宣不宣傳也不是關鍵所在。 “是那些滯銷的名人圖書質量不高吧。”一位業界人士昨天分析。他把《皮皮魯總動員》和《雜的文》作了一番比較,前者花了20多年創作,而後者是一些博客文字外加少許的雜文;《費城風雲》和《于丹〈論語〉感悟》也差不多,不是“新瓶裝舊酒”,就是急吼吼的電視講座“落地書”。 多看內容,少看招牌,全國讀者中都開始理性起來,這影響了各大書店的訂書者。內容可以說是本屆書市名人遭遇滑鐵盧的最大敗因。名人要想靠賣書賺錢,踏踏實實寫好作品才最管用。(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