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社會需要多樣化人才
臺大的畢業典禮,很多貴賓對畢業生說了祝福期許的話,但所有的話都不如校長李嗣涔所說“臺大學生當show girl有點可惜”更吸引媒體注意。單就這點,恐怕就足以令李校長感到氣餒吧!因為這反而證明了,社會大眾對具有“吸睛效果”的庸俗話題更感興趣。
李嗣涔校長的感嘆,還是具有正面提醒的價值。不管是否臺大畢業生,重點是自我期許和定位。所以,大學老師與其感嘆辛苦教出來的精英學生投身演藝事業,不如教導年輕人具備對職業生涯的判斷力,畢竟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 【詳細】
觀點二:臺大人應有的使命不能拋棄
有臺大教授投書媒體指出:姑且不論職業無貴賤、外貌與頭腦能否並存,以及強調外貌是否將女性物化等爭議,媒體及社會大眾似乎並未深入了解光鮮外表背後的黑暗,以及臺大人應有的使命。
大家知道show girls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嗎?……如此辛苦,女孩們和她們的經紀人為何還是不願意放棄臺大高材生的光環,單靠自己的外貌去打拼?其實她們心知肚明,如果放棄了這個光環,還能保有今天的地位嗎? 【詳細】
觀點三:症結在臺灣而非臺大
臺大女生去擔任展場女郎,其實沒有必要太大驚小怪。但作為臺大校長,如果對這種現象一點感觸都沒有,那他恐怕就太枉為人師了。這個問題,絕不是“當展場女郎好不好”的簡單辯證而已。
近幾年臺灣社會的“妹”現象,已泛濫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無論校園、網絡、各行各業、乃至大街上,隨便一瞥,年輕女性就被收進正、辣、恐龍的各色籮筐里,供人品頭論足。這種“姿色至上”的潮流,不知不覺散發的性別偏見及容貌歧視,更值得我們警惕。
“妹現象”的泛濫,其實是臺灣社會輕薄化、膚淺化的表徵。這個問題的最終症結,其實是在臺灣,而不在臺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