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中美經貿摩擦對兩岸經濟産業合作影響觀察

2018-05-29 14: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8年初以來,美國政府對華發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貿易戰與科技戰,企圖遏制中國經濟尤其是高科技産業發展,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經濟霸主地位。儘管雙方展開多次協商,也達成一些積極成果,但中美經貿摩擦與經濟結構性矛盾不會就此解決,這是複雜的一個長期性問題。美對華經貿戰略調整及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不僅會對全球經濟與區域經濟合作産生重要影響,同時也會對海峽兩岸經濟關係與産業合作産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短期性的,也有長期性的;既有市場性的,也有政策性的;有理論上的,也有實務上的,而且相互交織,是一個複雜的影響變化過程。

  在中美經貿摩擦與鬥爭較量過程中,臺灣的蔡英文當局將中美經貿摩擦視為經濟上“遠中入美”的重要機會,在兩岸經貿、“美臺”經貿政策導向問題上走上了“去中合美”的道路。

  在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大陸徵收鋼鋁懲罰性關稅後,蔡當局為了臺灣對美國出口鋼産品獲得美國的關稅豁免權,在美國壓力下,公然提出臺灣對美出口産品要清除“含中成份”,並進而宣佈對大陸鋼産品進口進行“雙反”調查。這不只是蔡當局的一個經濟決定,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決定。

  同時,美國政府要求美高科技企業不得向中興公司出售高科技産品,尤其是核心的半導體零部件,以打擊中國大陸的新興高科技産業,阻撓中國大陸在5G領域的競爭優勢,遏制《中國製造2025》。海峽兩岸本應通力合作,共同應對,但蔡當局再次扮演了美國的“協助”與“配合”角色,要求臺灣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等高科技企業對中興等大陸企業出口必須申請許可證。

  儘管在壓力與臺灣經濟發展需求面前,蔡當局批准了出口許可證,但這一以足以證明蔡當局在處理與應對中美經貿摩擦、臺美經貿與兩岸經貿問題時,顯然站在了中華民族的對立面,站在了大陸的對立面,完全配合與支援美國。

  依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判斷,未來蔡當局會繼續延續這一經濟上“遠中去中”與“合美入美”的經貿戰略與政策,這是未來兩岸經濟科技合作的另一重要風險,可能會面臨蔡當局的阻撓與影響,同時也給大陸在處理兩岸經濟産業合作問題帶來更多思考。

  中美經貿摩擦的發展,中國大陸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思想指導下,會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並自去年底以來相繼宣佈一系列重大開放政策舉措,同時將更加重視高科技産業的發展,重視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對臺商到大陸發展與兩岸産業合作創造新的機遇。

  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由貿易戰到科技戰,到整個經濟戰的演變,對中國大陸是壞事,也是好事,可以讓中國大陸重新思考國家戰略産業的發展及提升核心關鍵技術的決心與信心,目前中央已決定投入近2萬億元人民資金髮展高科技産業,預示著中國大陸將迎來新一波技術産業的大發展,對海峽兩岸經濟産業科技合作産生新的影響。

  2月28日,29個部委共同發佈的“關於促進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給臺資企業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多開放與優惠待遇政策,是促進兩岸産業經濟合作的又一重要舉動,迅速獲得臺商的普遍肯定與支援,將促進更多臺灣産業或企業到大陸發展。

  另一方面,大陸科技産業發展及提供優厚的待遇,將為臺灣優秀科技人才到大陸發展創造新的機會。臺灣方面則會擔心加快臺灣科技人才外流大陸。日前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就表示,美國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産業施加壓力,可能導向大陸轉向臺灣挖角人才(臺灣《聯合報》,2018年5月26日)。不可否認,這一波中美經貿戰與科技戰的發展,加上島內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很可能引發新一波臺灣科技産業與人才的西進浪潮。

  在這一波中美經貿戰與科技戰中,大陸半導體産業的關鍵技術與晶片生産能力嚴重落後,讓大陸更加重視半導體産業的發展,預示著大陸半導體産業發展進入新一輪的振興期,這讓在這一領域領先大陸的臺灣同行振奮,看好大陸市場發展與兩岸産業合作前景。

  就市場層面而言,因海峽兩岸及國際緊密的産業鏈與經濟鏈,中美經貿摩擦與對抗一旦升級,對臺灣經濟影響必然是“弊大於利”。中美經貿摩擦必然會影響到兩岸貿易及臺灣對美貿易。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與“加工基地”,臺灣或臺商則是通過在大陸的投資、零部件進口與在大陸加工再出口美國扮演著“仲介”角色,形成一個密切的全球産業網或産業鏈。

  中國大陸對美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商、臺商與港商造成的。臺灣學者吳中書表示,大陸高科技産品出口中外資企業佔了75%,尤其是電腦、電子與機電等産品。2017年,臺灣外銷接單接近5000億美元,而島內實際出口3174億美元,約近2000億美元在海外生産,其中大陸又佔了一大部分,也成為大陸對美貿易逆差的“替罪羊”。

  不過,由於中美經貿摩擦進入協商階段,目前尚未有實際的更大規模的制裁與實施高關稅行動,中美國經貿摩擦有所緩和,因此尚未對臺灣經濟與貿易造成明顯的立即影響或衝擊,目前臺灣經濟表現尚屬平穩。

  不過,就長期觀察,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不會停止,中美經濟結構與全球經濟分工決定的中美貿易差額問題很難徹底解決,特別是美國在經濟上遏制中國的戰略不會改變,預示著中美經貿戰還會持續下去(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特朗普反覆無常的行事作風,隨時都會爆發新的經貿爭議與摩擦,這對未來臺灣外貿尤其是高科技産品出口會存在潛在影響與風險。

  澎博行業研究機構(BI)分析認為,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未來一旦中國大陸出口走弱,亞洲供應鏈受到影響,臺灣外貿與經濟首當其衝:一方面,大陸出口下降意味著減少零部件進口,作為對大陸最大的電子零組件等産品出口者,臺灣受影響最大;另一方面,若大陸內需減弱,進口減少,對大陸出口市場高度依賴的臺灣也受重大衝擊;並推估若大陸總體進口減少10%,臺灣GDP增長速度下降3個百分點(臺灣《工商時報》,2018年5月26日)。臺灣主計部門認為,由於美國及大陸是臺灣出口最重要地區,一旦兩方貿易協定摩擦加劇,對臺灣經濟影響大,依據模擬推算,大陸經濟增長每降低1個百分點,臺灣會跟著降0.29個百分點;而美國每降1個百分佔,臺灣也會降0.07個百分點(于國欽,“中美貿易戰,臺經濟影響大”,臺灣《工商時報》,2018年5月26日,A4版)。

  另一方面,美國遏制中國大陸高科技産業發展,也為海峽高科技産業合作提供新的機會。海峽兩岸産業界應當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攜手合作,迎接挑戰,開創海峽兩岸經濟産業合作新局面。(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