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川:2016年臺灣“大選”呈現三大特徵
三、“臺灣獨立”的政治訴求斷然虛無、沒市場
單從泛綠的陣營看,此次深綠政黨有所洗牌,“臺聯黨”遭到重創,在分區和不分區“立委”爭奪中都交了白卷。反倒是“時代力量”,自太陽花學運之後,成長迅速,在本次“大選”中,共取得5席“立委”的好成績。其中,政黨票獲得近75萬張,得票率突破6%,區域席次也分別在臺中、臺北和新北拿下三席,且擊退的都是強勁連霸對手,國民黨名將李慶華、丁守中、楊瓊瓔於此雙雙落敗。為什麼“時代力量”會一戰成名,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首先,“時代力量”的價值追求與“臺聯黨”的剛性“臺獨”不同,前者強調臺灣主體性、人民自主權,而後者則提倡以“臺獨建國”為終極目標。顯然,前者更符合當前臺灣民眾的口味。
其次,大環境對“時代力量”有利,國民黨執政的差評給了區別於民進黨的其他政治勢力生機。“時代力量”作為社會運動的代表,更能吸引年輕、中間選民。
再次,在政策方面,“時代力量”主打人民、正義、公平、環保、多元等旗幟,極力避免將自身置入“藍綠” 二元格局,使得其以一種超越藍綠、超越統獨的姿態出現,符合社會大眾期待。
此外,除了“時代力量”,“自由臺灣黨”、“大愛憲改聯盟”、“臺灣獨立黨”等“極獨”政黨的得票率皆未超過0.3%。相反,泛藍政黨的得票率則大幅領先於“極獨”政黨。由此可見,“極獨”空間進一步萎縮,推行“臺獨”路線毫無可能。
綜上所述,與其説是臺灣民眾選擇了民進黨,倒不如説是國民黨成全了民進黨。倘若沒有國民黨的愚昧、犯錯,想必民進黨也不會贏得如此輕鬆、愉快。儘管如此,在藍綠二元社會結構尚未崩塌的情勢下,前路艱險、困難重重,蔡英文往後執政之路未必好過。更重要的是,此次“大選”再一次明證了,“臺獨”既非選項、也非出路。(許川 作者係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