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學者分析:臺灣有否“第三勢力”?

2016-01-15 09:05: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成立于1986年的民進黨,30年來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特別是2000年在李登輝的暗中支持陳水扁執政後,經黨內“四大天王”輪流坐莊黨主席後,至今的蔡英文,“臺獨”立場始終不變。

  蔡英文是“臺獨教父”李登輝的愛徒,為李登輝起草“兩國論”;蔡英文又是陳水扁禍臺的幹將,不遺余力地推行“一邊一國”。今日的蔡英文死不承認“九二共識”,抱著“臺獨黨綱”要維持兩岸現狀”。不言而喻,他們所認定的“兩岸現狀”是“國與國”,“一邊一國”。無論是陳水扁時期要搞的“法理臺獨”,“臺灣建國”的急進“臺獨”,或是目前蔡英文以“借殼上市”所進行的漸進式的“和平臺獨”、“實質臺獨”,民進黨什麼“臺獨”把戲沒有變換過,“時代力量”黃國昌面對民進黨蔡英文也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所謂黨內有黨,派中有派。同一陣營仍會存在著許多矛盾,而且有的矛盾是十分尖銳的,見骨見血的內鬥在藍綠陣營中都上演過也將繼續著,但是,無論有多少復雜的矛盾存在,政治方向和路線的選擇是目前臺灣島內最大的矛盾和最尖銳的鬥爭。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謀求國家統一,共同振興中華,或是要搞“臺獨”,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在兩岸尚未統一之前,兩大政治勢力的鬥爭將一直成為臺灣島內最主要,最特殊的矛盾。這種客觀現實的存在回避不了,也改變不了,這是必須正視,也必須面對的。臺灣政治生態的發展,既不會“三足鼎立”,也不是“列王紛爭”,盡管有數百個政黨,其間或許會有政治立場的轉換或相互之間的取代,不具真實意義的“第三勢力”雖層出不窮,均只能曇花一現。

  有一點必須說明的,真正不抱有政治目的,純粹以改善經濟民生為訴求的公民運動(通常也被視為第三勢力),又確實不受藍綠政黨暗中操控或從中介入,這自當別論,但是經某一公民運動催生的政黨,或以“政治素人”身份拿到權力的人士,也不會是例外。諸如在臺北市勝選的柯文哲,我們權且不論其實為披著白大褂的“深綠”,或是所謂“白色力量”的“第三勢力”。但民進黨助柯文哲勝選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沒有出現“藍綠白”的三足鼎立,柯文哲的政治色彩不就一清二楚了嗎?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再現三組候選人,國親不和,70高齡的宋楚瑜又披挂出徵,實為藍營之不幸。誰對誰錯,責任雙方都難于推卸。選戰的場面又是藍對綠,誰都清楚,藍營中的一加一不會是等于二或>二,所得的結果是負數。柯文哲之所以在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參選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也就是說明白無論是綠加綠,或白加綠,所形成的局面會是蔡英文就無可能“躺著選都會贏。”

  1月16日臺灣地區選舉投票日將至。無論是熱衷政治或厭倦政黨惡鬥,無論投藍投綠或投廢票,但在錯綜復雜種種矛盾的現實中,手中的票將決定臺灣今後的發展前途。對于誰能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和兩岸和平發展,誰是麻煩制造者,會破壞和平穩定,造成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不能不慎思,不能不認真以對。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