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兩岸經濟合作的回顧與經驗總結
三、未來展望:十字路口的選擇
總體上,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合作取得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政經良性互動的結果。經驗表明,在當前兩岸關係格局下,政治互信與市場動力是驅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而當前無論兩岸政治關係還是兩岸經濟轉型,都面臨諸多新的不確定因素,兩岸經濟合作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面臨方向性選擇。
(一)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方式步入關鍵轉型期
從經濟層面看,兩岸經濟合作出現的新問題,如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力的轉換問題、兩岸局部領域競爭性趨增問題、兩岸利益分配複雜化等等,都是兩岸經濟轉型和兩岸經濟合作深化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深化發展才能解決。如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力的轉換,就需要雙方進一步開放市場和推動自由化,降低兩岸貨物貿易的動力,擴大兩岸服務業合作空前。破解兩岸局部産業的競爭性問題,需要建立更高水準的政策互動平臺和機制,加強雙方宏觀政策、産業政策的溝通與協調,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不公平競爭。兩岸經濟合作成果要讓更多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基層民眾直接受益,更需要深化和擴大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如目前臺灣中小企業更多集中于服務業,深化服務業合作可使更多臺灣中小企業直接受益。反之,如果阻礙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不僅無助於緩解兩岸經濟合作出現的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擴大和加重,這是兩岸所不應看到的。
(二)兩岸政治互動將深刻影響兩岸經濟關係走向
解決當前兩岸經濟關係出現的新問題,有賴於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化的深化。從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方式的轉型與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密切相關,經濟合作的制度面與市場面已渾然一體。2008年以前,兩岸經濟關係在市場動力推動下,缺乏合作機制仍然持續快速發展,但這种經驗難以應用到今天的兩岸經濟關係。在當前全球及兩岸經濟變局使兩岸經濟關係傳統市場動力減弱情況下,恰恰需要兩岸通過制度安排提高自由化水準,來創造新的需求和市場誘因,注入新的動力。2008年以來,沒有制度化安排,就沒有今天兩岸經濟合作的成果;而兩岸經濟合作成果的延續和擴大,更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和促進。同時,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與兩岸政治互動密切相關,如果兩岸政治基礎不牢、政治互信降低,必將影響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運作,對兩岸經濟合作産生衝擊。
(三)經濟形勢發展對兩岸經濟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及亞太區域合作加快形勢下,深化經濟合作和推動經濟融合,更有利於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臺灣擴大國際經濟參與。大陸提出推動“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已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響應,對兩岸都蘊含著巨大商機,大陸已提出為臺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臺灣參與不僅有利於把握重要經濟機遇,對“一帶一路”建設也將發揮積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強調的“五通”和相應的合作機制,對現有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總之,當前全球及兩岸經濟發展新形勢,對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兩岸經濟關係若能通過深化合作走出“深水區”,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水準將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對兩岸經濟特別是臺灣經濟轉型升級將發揮深遠積極影響。反之,若兩岸走向政經惡性迴圈,決非兩岸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