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楊:“九二共識”保障兩岸和平發展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上海臺灣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室主任肖楊的文章,強調“九二共識”仍將成為兩岸關係得以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壓艙石。肖楊認為,“九二共識”不但是兩岸互信的基礎,更是民進黨與大陸互動的必然要求。民進黨唯有正視並接受“九二共識”,才有與大陸對話、互動的延續可能,不會遭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險境。
全文摘編如下:
習近平繼“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心靈契合”之後,提出了“4個堅定不移”,擴大兩岸成果,對臺灣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與青年群體的受益面與獲得感,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
習講話明確兩岸底線,嚴正警告“臺獨”,當局以及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如果“九二共識”的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不復存在,重回動蕩不安的老路。
延續對話互動可能
由此看來,“九二共識”仍將成為兩岸關係得以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壓艙石。懷疑、動搖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可能遭遇的不測變量難以預估。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這一舉動本身就是在削弱、動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唯有正視並接受“九二共識”,才有與大陸對話、互動的延續可能,不會遭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險境。
2012年,出于對和平紅利的肯定與期待,大多數臺灣民眾站出來支持“九二共識”,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向沒有到過大陸的臺灣民眾說明,“九二共識”對于臺海和平、兩岸發展的重要性。
他們切身體會過2000年至2008年的兩岸關係,因為陳水扁一意孤行的“臺獨”政策而陷入僵局。而這8年正是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最迅速的8年,亞洲的其他三小龍都搭上大陸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而快速發展,臺灣卻因為意識型態被困在原地,從四龍之首變成四龍之末。
自從200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後,兩岸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成為支撐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源頭活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若沒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的輸血,臺灣經濟將嚴重倒退,所謂的“小確幸”有可能不保。
只是如果兩岸關係按照既定進程持續發展下去,固守“反中”路線的民進黨必然沒有執政的可能。于是其發動民粹,搞階級鬥爭,倒果為因。民進黨利用“立法院”進行焦土抗爭,導致對臺灣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自由經濟示范區特別條例》、《兩岸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等都因為其杯葛而無法通過。
另一方面,民進黨刻意將全球化問題“大陸化”,歪曲大陸的惠臺措施是“圖利財團”、“權貴獨享”兩岸和平發展紅利,將貧富、南北差距問題歸咎于兩岸關係。民進黨的這一策略,使整個臺灣陷入“反政府”、“反兩岸”的極端氣氛中,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高度不信任,社會發展缺乏動力。
俗話說“當家才知柴米貴”,綠營執政縣市嗷嗷待哺,民進黨縣市長們等不到民進黨中央的援手,坐視地方經濟倒退,只能絡繹于途前往大陸,無論是推銷農產品還是介紹旅遊商品,無不是希望通過與大陸展開城市合作的方式,跳過民共僵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民進黨應大開大闔
“九二共識”不但是兩岸互信的基礎,更是民進黨與大陸互動的必然要求。“九二共識”不是選舉時用于操作的策略,而是和平發展紅利的根本保障與臺海和平關鍵。如果沒有“九二共識”作為基礎,兩岸關係榮景不再,“地動山搖”難以避免。
究竟是堅持“臺獨黨綱”,損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拉著臺灣人民一起向下沉淪,還是放棄一黨私利,大開大闔,接受“九二共識”,帶領臺灣民眾向前發展,端看民進黨的抉擇。(肖楊 作者為上海臺灣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