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兩岸經貿合作應當深化而不是倒退
三、對兩岸經貿採取嚴格監管態度,兩岸經濟融合未來恐困深水區
針對嚴峻區域經貿環境和複雜的兩岸競合關係,會議結論提出“穩定兩岸、連接國際、確保優勢、利益共用”的政策推動方向。一方面提出結合島內各方力量,落實推動臺灣對外洽簽FTA路線圖,並通過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擴大新興市場出口,加速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提出在構建有效風險管控機制下,穩定兩岸合作,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貨貿”協議儘快過關,並指出必須確保對大陸技術優勢,通過掌控價值鏈,確保共用兩岸經貿利益。
從會議結論看,馬當局對兩岸經貿態度由過往的積極促進開發轉向未來的保守謹慎管理。一是將兩岸經貿合作置於臺灣區域經濟整合戰略之下,在堅持“同時走向大陸和世界”策略中,提出“多遠並進”,並希望大陸能釋出善意,降低對外洽簽經貿協議的阻力。二是接受“反服貿”團體及民進黨主張,在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基礎上,以“附帶決議”的形式通過“服貿協議”,完成兩岸貨貿協商。三是明確提出一系列管控兩岸經貿合作的機制化建議,如每年發表兩岸風險紅皮書、建立大陸對臺灣政治經濟影響力的評價系統,並對兩岸協議簽署建立“國安審查”機制。如果這套管控機制順利建立,倘若2016島內發生政黨輪替,掌握行政機構的民進黨將對兩岸經貿合作擁有更大影響力,未來兩岸經濟融合將面臨更多阻力。
會議結論中雖然也有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具體內容,如兩岸品牌合作、産業搭橋等,但整體仍反映出馬當局在兩岸經貿合作方面採取的是保守姿態,未來合作空間被大幅收緊。而管控兩岸經貿合作的做法實質是通過法律化、機制化手段將兩岸經濟融合困在深水區難以前行。不得不説,此次會議在兩岸經貿方面的意見反映了馬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正向民進黨主張靠攏,是“戒急用忍”歷史政策的翻版,是對“太陽花學運”以來“恐中”、“反中”逆流的局部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