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偉:兩岸社會組織 跨兩岸社會的生成機制探討
二、兩岸社會組織:跨兩岸社會的孕育路徑
兩岸族要參與兩岸關係,就不應該局限于個人的生活和利益,要關注兩岸之間的公共事務,參與到兩岸公共事務中去,以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改變兩岸關係的現狀。參與公共事務,集體行動必不可少。而“結社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各種目的的通用方式,甚至可以説是唯一方式。”社團是公民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托克維爾以美國的經驗,論證了結社權與現代社會的密切關係 。
以各種社團組織為渠道,兩岸族把個體的利益訴求、政治偏好和情感態度等私人的要求表達、匯集、交流、衝突,進而形成影響兩岸關係的民意、輿論和環境等公共意見。臺灣民間組織蓬勃發展,民間團體數量非常多。在兩岸關係中,臺灣的社會組織也非常活躍,一些跨兩岸的社會組織也日趨擴大。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根據目前兩岸社會組織的性質、職能和特徵,名目繁多的兩岸社會組織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政府授權的民間組織
1990年11月21日成立的海基會是臺灣的民間組織,主要功能是接受臺灣“陸委會”委託,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大陸的海協會同樣定位於民間組織。海基會、海協會,是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以務實態度解決兩岸政治上互不承認的僵局的組織創新。
以民間組織形式出現的海基會、海協會在兩岸關係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兩會會談,確立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維護了國家統一的基本格局;兩會會談達成的協議,解決了兩岸民間交流而衍生的海上犯罪、偷渡走私、文書查(驗)證、財産繼承、婚姻關係、經貿糾紛等諸多問題。
2008年以來,兩會九次會談簽署了19項協議,全面推動了兩岸和平發展新格局的到來。尤其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的談判、簽署和實施,為兩岸經貿關係建構了制度框架,對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以民間組織性質為基本定位,以政府授權為支撐的海基會、海協會,突破了兩岸政治上對立的困境,務實地推動了兩岸事務性議題的解決,也為兩岸政治難題的破解準備了條件。
2、行業組織
在兩岸關係中活躍著各行各業的行業組織。
臺灣的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現有會員廠商3604家,其本業及上、下游産業産值及出口值約各佔臺灣總産值及總出口值的一半,是臺灣最重要的産業公會。為拓展大陸市場,電電工會成立大陸聯絡處,協助會員了解大陸投資資訊,調查市場環境,講解大陸法令,協助會員增進經營管理,拓銷大陸市場。電電工會作為政府與業界的橋梁,一方面聯繫協調凝聚業界的意見,向政府提出合理的産業政策的建言;另一方面,傳達政令訊息,讓業界更好地了解政府産業規劃和相關法令,營造健全的産業發展環境。電電工會對兩岸經貿,尤其是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為了有效地管理兩岸旅遊觀光,兩岸行業組織進行了管理部門之間的對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臺灣觀光協會臺灣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和大陸方面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就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相關事宜,開展磋商,已達成共識和做出安排,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得以成行。為順應兩岸民眾意願,推進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大陸設立了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為會長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以民間組織的形式,化解兩岸之間的官方機構互不承認的尷尬,在官民身份模糊中實現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
伴隨著兩岸産業合作的深化,行業協會的定位、性質和功能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圍繞“資訊産業標準化”,凝聚産、官、學、研之力量的“華聚産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期許加強兩岸産業標準交流合作,參與大陸相關標準組織之活動,建立兩岸産業標準交流合作管道,推動兩岸共同標準的制定,打造兩岸産業合作環境。華聚産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共同舉辦的産業標準論壇已成為兩岸産業標準合作對話的重要平臺與品牌。2012年9月第九屆長沙標準論壇,兩岸首度完成共通産業標準之制定,共同發佈九項産業共通標準文本,為兩岸産業搶佔産業標準的制高點提供了動力。
3、公益性組織
兩岸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大陸相對滯後,而臺灣公益性社會組織蓬勃發展。臺灣共有財團法人(包括基金會和社會福利機構)將近4000家,社團法人將近20000家。據2009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目前臺灣約有18%的民眾參與志工服務,志工為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臺灣的民間捐款金額非常可觀,為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資金來源。一年的捐款額高達435億元新台幣,單是慈濟基金會一家就達200億。作為全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團體,宗教慈善組織成為臺灣民間組織最有活力組織,已深入臺灣社會方方面面。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臺灣慈善組織積極參與,以人道、愛心、善行建構了兩岸民眾相互理解的橋梁。以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為例,從1991年援助華東水災開始,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參與大陸慈善事業將近20年。基金會已在大陸23個省區市援建希望工程校舍53所,開辦慈濟醫院2家、愛幼中心13所、輸送骨髓900例,併為災區捐贈“大愛屋”4397戶,為西北旱區修築水窖16433眼。臺灣慈濟的善舉,體現了臺灣同胞的手足之情,為大陸地區民眾所感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兩岸民眾之間敵意。1991年,慈濟在大陸的救災在島內引發了爭議,許多民眾責疑慈濟拿臺灣的錢救大陸,緊張的兩岸關係成為兩岸民間組織互動的障礙。如今,臺灣人已經不再反對慈濟在大陸行善,而且慈濟用於大陸慈善項目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島內捐贈。2008年,慈濟得到了大陸政府頒發給境外民間組織的第一張“準生證”。臺灣輿論稱:慈濟的正念善行被視為社會良心的典範,慈濟人的心中是佛法,表現的則是人道。在俗世中,人道高於政治,因而不搞政治,卻能補救政治,感化政治。
臺灣慈善組織在大陸的落地發展,呈現了兩岸社會組織在兩岸關係發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兩岸交流可在人道層面上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回歸併體現人道的兩岸交往可以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堅強後盾;兩岸民間組織的正向互動,可以累積兩岸社會的善意;民間慈善組織作為一支重要社會力量,不搞政治卻超越了政治,在政府公權力延伸不到之處慈善組織以積極作為彌補了社會治理中的不足與缺陷,成為兩岸社會治理的一股力量;臺灣慈善組織在大陸的發展,也讓兩岸期待大陸慈善組織到臺灣的發展,社會組織的相互滲透、融合併將進一步促進兩岸社會的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