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李理: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2011-10-11 13:0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送殯人員及代表,定于6月1日上午六時以前,在中山路指定地點,按照行列次序集合恭候送殯。時行列次序如下:
  第一行列 騎兵官長一員(乘黑馬執旗開道)、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騎兵二名(乘黑馬背槍各執黨國旗,黨旗在右,國旗在左)、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護旗)、軍樂隊、騎兵一連(執長矛)。
  第二行列 軍樂隊、步兵一團(槍口朝下)、農民代表、工人代表。
  第三行列 海軍軍樂隊、海軍陸戰隊(槍口朝下)、海軍官長及士兵(槍口朝下)、商民代表、學校代表。
  第四行列  警察樂隊、員警官長及士兵、學生團體代表、婦女團體代表。
  第五行列  軍樂隊、外賓、海外華僑代表、各編遣區、各師旅、各艦隊航空隊代表、各省市政府代表、京內各機關職員、各省市黨部及特別黨部代表、南京特別市黨部及所屬各級黨部全體執監委員、中央黨部職員。
  第六行列  軍樂隊、步兵一連(槍口朝下)、遺像亭。
  第七行列  軍樂隊、各國專使、國府委員及各特任官、中央執監委員、總理親故、總理家屬、靈車、步兵一連(槍口朝下)。
  第八行列  騎兵一隊殿後(執長矛)。 

  除了國民政府的送殯人員,民眾自發為總理送靈。“晚十時後,民眾即向陵墓陸續出發,徹夜不絕。……觀禮人數在五十萬以上。”

  靈櫬九時抵達石級下,時各前列均已早到,分站石級兩旁空地。右為軍官團、教導隊、馬隊、陸戰隊,左為國府各機關職員、各團體代表、各省市黨部代表等,所有參加送殯人員及代表,到達陵門前即依照其行列次序,在陵墓前石級兩旁指定地點恭候。宋慶齡等下馬車後,即圍以黑布不令人見。 靈櫬由杠夫移下靈車後,隨階而上,總理親故及各委員隨行。石級甚高,靈櫬上升時,兩旁各有杠夫十名,孔祥熙在前指揮。時“忽不見蔣,旋見蔣變在前親自指揮杠夫,乃至最後級,杠夫疲甚,蔣特親自幫拉,約行半小時方達到高崗,將靈移大禮堂內,行奉安禮。” 

  總理家屬、中央委員代表、國民政府主席、總理親故代表及專使等,恭扶靈櫬進墓門(奏哀樂),全體肅立敬謹奉安(鳴禮炮一百零一響)。奉安畢,總理家屬、中央委員代表、國府主席及總理親故代表專使領袖等,退出就原位,在祭堂參加典禮人員,依次進墓門敬謹瞻仰後,退出就原位,肅立行禮。

  根據孫中山生前貼身衛士范良的回憶,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槨是紫銅棺,大小與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約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透過水晶玻璃,只見孫先生身著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著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棉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只約33厘米高、直徑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間瓷瓶,里面存放著火化了的內臟,用一塊紅色綢布扎口。密封前,又蓋上了紫銅棺蓋,棺蓋上面刻有梅花圖案,非常精致。孫中山靈櫬安置墓穴正中後,宋慶齡親手將墓門「敬謹嚴扃」。 6月2日上午開始密封,前後5天。墓穴四周為花崗石墓壙,墓壙外邊是一尺多寬的隔層,再外邊還有一道堅固的牆面。密封位置在墓壙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鋼筋條,鋼筋條上面是鋼絲網,箍緊後又鋪一層油毛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陵墓上部,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孫先生臥像,下部是孫先生長眠的紫銅棺。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