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劉紅:2009——兩岸和平發展繼續前進的一年

2010-01-08 10:24:00
來源:
字號

  2009年的兩岸關係,在實現歷史性轉折基礎上,政治互信繼續增加,兩岸“三通”全面實現,兩會商談成果不斷,政治議題逐漸引起各界關注。劉紅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一年來的成就表明,兩岸關係正沿著和平發展方向繼續邁進,展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文章摘錄如下:

  和平發展共識強化

  一年來兩岸關係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關鍵原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和對臺政策的指導。祖國大陸抵禦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完成“保八”重任,總産值升至世界排名第二。經濟成就體現在兩岸關係上,是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強勁基礎,為落實惠臺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市場和足夠的承載體,為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提供了重要保障。

  正是在繼續保持經濟優勢、政治穩定基礎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已經成為大陸制訂對臺政策的根本思路、指導對臺工作的科學發展觀。“六點意見”指出,要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六點意見”根據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規律,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前景、架構、途徑、動力、條件和內在聯繫,進行集中、系統、完整的論述,發展了2006年4月提出的兩岸和平發展的理論和政策,豐富了我黨和平統一祖國的理論寶庫。2009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來訪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從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妥善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等方面,提出第二個“六點意見”。

  面對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在兩個“六點意見”指引下,大陸強調從累積政治共識、增強良性互動,實現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機制化和制度化,大力推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擴大兩岸同胞和社會各界直接交往、實現最廣泛的團結,繼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等五個方面全面推進兩岸交流和合作。重要的是,年內大陸支援臺灣出任世界衛生組織年會觀察員、落實惠臺政策、推動三大交流等積極推進和平發展的作為,充分反映出大陸對臺灣的充分的善意和誠意。在兩岸共同抗禦金融危機過程中,臺灣方面提出“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大陸回應“面向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并進”,雙方強調要攜手合作加快臺灣經濟復蘇。

  大陸自身發展成為對臺工作的經濟基礎,對臺政策的發展和成熟,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

  政治互信繼續增加

  2009年兩岸關係的重要特點,是兩岸不斷累積政治互信,在和平發展面臨“臺獨”第一次公開挑釁時,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

  一是國共兩黨加強對話和溝通。在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80週年時,國共兩黨第一次共同舉行隆重紀念儀式,懷念孫先生對民族的卓越貢獻。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了前來大陸參加紀念儀式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雙方就新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發展達成五項重要共識,胡總書記還就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發表了“六點意見”。為落實這一思想,7月舉行長沙第五屆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次以“推進和深入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就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達成多項共識,大陸為落實共識提出多項惠臺政策,長沙論壇是國共兩黨就和平發展統一認識的重要會議。此外,在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和10月17日國民黨舉行第十八次黨代會時,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共中央先後發出四封賀電,接到賀電的馬英九、國民黨中央、榮譽主席連戰和吳伯雄即刻復電致謝,既是兩黨善意、互信的一個表達,也是兩岸關係日益密切的一個信號,表明兩黨良性互動、兩岸交流已達到一個歷史新高度。

  二是“五項共同願景”再入國民黨政綱。2005年4月制訂的“五項共同願景”,指明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方向、任務和途徑,為兩岸關係轉入和平發展軌道發揮過特殊作用,今天依然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綱領之一。在國民黨“十八全”上,繼“十七全”後再次列入已經執政的國民黨政綱。此事重新夯實了國共兩黨的政治基礎,既代表國民黨對過去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表明在國共雙方努力下,和平發展將繼續成為兩岸共同的政策基調,共同迎接新的突破。

  三是和平發展經受了第一次考驗。“88風災”後,在兩岸同胞共同救災熱潮中,“臺獨”勢力以救災為名,暗中策劃和公開推動“藏獨頭目”達賴到臺灣活動,甚至還準備拉攏“疆獨頭目”熱比亞和邪教分子赴臺。對此,臺灣輿論紛紛指出,“三獨合流”就是要為兩岸關係製造一個新的事件,製造一個“起爆點”,挑起矛盾,遲滯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因此,兩岸主流民意都認為,“三獨”圖謀“合流”是對和平發展的第一次嚴峻考驗,“三獨”聯手破壞和平發展的圖謀不可能得逞,和平發展的大局和趨勢不容改變。“達賴事件”不僅沒有獲得策劃者想要的政治效果,更多的是提醒兩岸,如何防範此類惡性事件發生,並且制訂相應的應對措施。

  四是政治議題在升溫。下半年以來,突破政治難題、啟動政治商談成為兩岸關注的主題。胡錦濤在《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講話提出的兩岸進行結束敵對狀態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戰略構想,伴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議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兩岸學者達成“九二共識是雙方進行協商談判的基礎,兩岸都贊成九二共識;建立兩岸政治互信,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等多項共識。

  

  政治互信的增加,成為和平發展繼續前進的重要政治基礎,更是在為下一步新的突破創造條件。

  兩會商談成果豐碩

  兩會商談依然是年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線。兩度兩會領導人會談不僅是會談機制本身在起作用,更是反映出和平發展的正常進程。MOU的簽署,作為行業對行業的談判,成為兩岸商談的成功範例。

  兩會制度化商談重在完成“三通”配套措施。4月在南京和12月在臺中舉行的兩度兩會領導人會談,是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在向縱深方向推進”,表明“兩岸和平發展態勢持續增強”。兩度商談簽訂協議和達成的共識,為進入戰略機遇期的兩岸關係,保持熱度和強度,加大進度和幅度,減少彎度和難度,更為增加穩定度作出了貢獻。一是“定期航班”可以更好發揮“三通”通航效益,南京“陳江會”簽訂的《空運補充協議》,符合兩岸同胞利益,不僅增加了航運業者的經濟效益,更加為兩岸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提供必要的條件。二是“金融合作”可以幫助臺灣更好抵禦金融危機衝擊。南京“陳江會”簽訂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有助於臺灣化解金融風險、減輕金融危機危害。三是“共同打擊犯罪”可以為兩岸交流增設防護墻。南京兩會領導人會談簽訂的《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協助協議》,兩岸可以建立制度化且橫跨調查、偵查、訴追、審判及執行等領域的全面司法合作,有效打擊兩岸間犯罪,維護交流秩序,保障民眾利益。四是“陸資入臺”可以加快臺灣經濟復蘇,無論是從兩岸關係環境看,還是從為減輕金融危機衝擊看,“陸資入臺”是幫助臺灣經濟戰勝金融危機的良方。其中四度兩會領導人會談像在臺北舉行的第二次兩會領導人會談一樣,泛綠軍也在臺中市舉行一系列抗議活動。兩會領導人會談排除干擾,討論和通過漁業勞務合作、農産品檢驗、兩岸標準與檢測合作協議、避免雙重課稅等四項協議,確保兩岸交流秩序的正常展開,成為兩岸“三通”的重要政策和制度配套措施。

  MOU談判的新啟迪。11月15日,兩岸簽署兩岸金融監管協議備忘錄(MOU),象徵兩岸金融交流正式邁向正常化。MOU同意在資訊交換、機構設立、危機處理、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以確保對互設機構實施有效監管,維護兩岸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MOU簽署後,可以進一步談兩岸金融市場互相開放與進場條件的問題。從長遠看,特別是兩岸ECFA以後,MOU可以為島內金融業者開啟更多的大陸市場。未來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對臺灣的金融業是長期利多,金融業登陸後,營業額至少可以成長五倍。MOU標誌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創造了積極條件,預示著兩岸金融合作將進入實質階段,有利於促進兩岸金融業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有利於進一步優化大陸臺資企業的融資環境,在兩岸金融合作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10月,大陸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與財團法人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也已談出結果,雙方同意互設旅遊辦事處。12月9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臺灣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簽署六項兩岸食品産業與科技合作意向書和三項大會共識,建立兩岸食品産業合作與交流的窗口。和平發展需要兩岸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更好的合作,同樣要解決交流和合作遇到的各類問題,兩會商談和行業對行業商談則成為兩岸協商的主要渠道,為和平發展制訂藍圖、實施方案和規章制度。三類談判成果在體現促進交流功能同時,還有是行業公會出面、主管部門官員間接參與的做法,成為兩岸對話的新途徑、新舞臺。

  各大交流不斷發展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邁進的,是進入又一波高潮期的兩岸交流。年內兩岸交流雖然在經貿上有調整,整體上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和形式,繼續保持旺盛發展勢頭。

  兩岸經貿往來有調整。在臺灣經濟結構中,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120%,因此金融危機衝擊的影響很大,下降程度是多年未見。兩岸經貿也是這樣,下降幅度約為30%。儘管這樣也是臺灣經濟亮麗的風景線,兩岸貿易高達約千億美元,繼續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同樣,臺商投資大陸下降達到近一半,約為10億美元,面臨金融危機衝擊、投資意願大幅下降情況下,臺商能夠繼續投資大陸,表明大陸經濟發展的強勁實力和良好前景,表明臺商把大陸當成衝破危機限制、變危機為機遇的希望所在。在經貿交流方面,大陸資金可以投資臺灣急於發展的領域,成為兩岸許多領域需要雙向和正常化的集中點。

  兩岸交流合作出現新一輪高潮。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兩岸同胞相互支援,並克時艱。與去年汶川地震兩岸合作一樣,在臺灣遭遇莫拉克颱風襲擊時,兩岸同胞攜手互動,患難與共,譜寫了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新篇章,形成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精神力量。在兩會商談7個協議、1個共識的機制性保障下,在雙向、直接“三通”政策更加完善的情況下,臺胞來大陸超過400萬人次,大陸因為臺灣開放“陸客赴臺旅遊”而赴臺高達百萬人次。其中中央部級和大型國企負責人赴臺超過200人次。在國共長沙論壇的推動下,文教交流開始受到兩岸的高度重視,在大陸已經熱烈歡迎臺生學習的同時,10月臺灣方面宣佈將於2010年承認大陸41所大學學歷,部分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學習。與此同時,大陸全面落實各項惠臺政策,兩岸交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明顯。

  兩岸區域性合作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新特點。7月,福建和浙南、粵東部分地區組成海峽西岸經濟特區,開始正式運作。海西區利用往來臺灣的地理優勢,利用兩岸相通的閩南、客家、潮汕文化特點,利用已經擁有相對水準的經濟基礎,利用作為兩岸交流橋頭堡、轉机站開展對臺工作的豐富經驗,率先作為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對臺交流特區開展工作。在此帶動下,兩岸區域性合作成為對臺交流的新方向,各類區域性合作協議多達100多個,兩岸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增加。大陸一些省區、行業公會和大型國企各自組團前往臺灣採購,在年內有了很大發展。就在吳伯雄一行返臺的當天,被臺灣媒體譽為“大陸採購首發團”的“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和大陸9家主要彩電企業負責人,到達臺灣展開採購22億台灣産面板的洽談活動,以後大陸又有多批前往。桂蘇豫等省區也派團前往,僅江蘇團就採購41億美元。年內,在臺灣的大陸集團採購高達160億美元,形成新的兩岸經貿交流的平臺。

  綜觀年內兩岸關係大局,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不可阻擋,在新的一年內,兩岸關係必將開創新的局面。(本文作者為知名臺灣問題研究專家、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