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限制農産品“登陸”損害廣大臺胞利益
近來,大陸為進一步加強兩岸經貿交流,為臺灣人民辦實事,在未提任何交換條件的情況下,單方面放開市場給臺灣農民,協助臺灣農産品銷售大陸,解決臺灣農産品滯銷問題。此舉獲得了臺灣農民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讚譽。
大陸主動提出協助臺灣農産品銷售的政策措施
3月30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和有關部門代表,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參訪團,就加強兩岸經貿等領域交流與合作,廣泛交換了看法,取得12項成果,其中協助臺灣農産品銷售的舉措尤為令人關注。具體是:
第2點,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大陸方面歡迎臺灣農民到福建、海南、山東、黑龍江、陜西等地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及其他地方創業發展,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援和幫助,依法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第3點,解決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問題,關係到廣大臺灣農民特別是中南部果農、菜農等的切身利益,應儘快推動解決。大陸方面正在擬定解決這一問題所涉及的通關、檢驗檢疫、物流等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歡迎國民黨繼續前來磋商並積極促成臺灣有關部門同意派出農業民間團組與大陸有關民間行業組織充分協商,儘快就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的相關問題作出安排。
據悉,祖國大陸在近期成立了“臺灣農産品輸入工作小組”,這個小組成員包括商務部、國臺辦、農業部、交通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主管官員,顯示大陸對臺農業工作相當重視。這個小組成立以來,確定了臺灣農産品經由指定口岸進口、通關便捷化兩項原則。指定口岸除了已開放的北京和上海外,還計劃增加大連、廈門和廣州。此外,大陸還將設計“綠色通道”,使臺灣農産品在通關入境上,減少繁雜手續,以利水果保鮮,並已同意臺灣銷往大陸的楊桃、香蕉、芒果等12種水果,可享有快速通關、16%關稅等優惠政策。
大陸地方政府也積極配合與臺灣的農業合作。以福建省福州、漳州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實驗區”為例,從1997年創立迄今,已經有1114家臺資農業公司,共投資了16億美元,引進了1500多種種子。海南島也是臺資農業的另一個集散地,共有300多家臺商從事農業投資,金額約2億多美元,已引進500多個臺灣品種。臺商在大陸投資農業的腳步,還遠及黑龍江、西北。
臺灣果農熱烈歡迎大陸協助政策
大陸對臺灣農産品的一系列優惠措施獲得臺灣農民的熱烈響應,不少農民已經忙著採果裝箱準備銷往香港和上海。臺灣省農會積極推動臺灣農特産品銷往大陸,4月16日準備將第一批8貨櫃的當季水果與兩貨櫃特産,運往廣州參加廣交會,作為臺灣農特産品進軍大陸的第一步。省農會還計劃在上海、北京與廣州成立3個臺灣農特産品旗艦店,由農業部所屬的中國綠色食品總公司及大潤發集團等協助銷售。上海方面已規劃下半年成立臺灣農特産品交易中心,大潤發集團同意在大陸30幾個銷售點設立臺灣水果館,未來5年銷售點將擴充到100多個。
臺灣水果在大陸市場有較好的競爭力,或者説,大陸市場對臺灣果農有足夠大的吸引力。以青棗為例,大陸市價是臺灣的3倍;再比如蓮霧,大陸市價是臺灣的2倍。臺灣一箱釋迦在大陸價錢大約合485元新台幣,比島內價格多了40元新台幣。大陸超市中有些水果標上“産地臺灣”就漲成高檔水果價位。大陸是個龐大的水果市場,去年臺灣的柚子、檳榔、芒果、楊桃、蓮霧、芭樂(番石榴)、棗子、橘子、木瓜、釋迦(番荔枝)、香蕉、鳳梨(波羅)等12種熱帶水果出口至大陸金額為163.7萬美元,僅佔大陸水果進口總額1.47%,未來還有極大的潛力。
臺灣農業受限于小農規模,不可能有足夠的經濟産量打入大陸和世界市場。臺灣加入WTO後,受進口水果衝擊,水果價格滑落20%。臺灣市場腹地小,本來就是淺碟經濟,進口蔬果擠進本土市場後,淺碟更是淺上加淺,農産品的産量只要超過整體需求5%,價格就會下跌。 以致有臺商表示:現在農民最怕聽到豐收兩個字,因為豐收代表賺不到錢。大陸的協助政策解決了臺灣果農的大問題。大陸是臺灣的第4大農産品出口市場,大陸市場不僅為農産品開啟另一扇門,也解決了滯銷的問題。比如每年農曆一月至二月之間是鳳梨、釋迦的盛産期,一個星期産量約60噸,這時候容易發生滯銷、價格下滑的情況,大陸市場剛好可以扮演調節市場的功能,吸收過剩的産品。前臺南縣農會總幹事、親民黨“立委”蔡勝佳説,曾有大陸銷售公司想要向臺南縣農會下訂單一年買2萬噸的芒果,沒人敢接。因為全臺灣芒果産量一年才6000噸,怕貨源供不上。也曾有一家擁有64家連鎖店的大陸超市想買斷農策聯盟代理的所有農産加工品如芒果乾等,但農策聯盟也不敢答應。連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賴清德也認為,大陸對臺灣農民招手,農民不可能完全不心動。
臺灣當局對臺果農的政策限制亟待解除
臺灣當局變相阻撓大陸協助臺灣水果出口的政策措施。其做法是:聲稱必須介入公權力進行兩岸協商才能保障臺灣果農權益,但同時又以“時機不對”為由拒絕委派任何民間團體與大陸方面談判。不僅如此,臺灣當局還採取了圍堵式滅火措施:在“法辦江丙坤”的威嚇動作出臺後,包括省農會原本要到廣州展售的水果,都在裝箱登船前夕臨時喊停,硬生生撤下8大貨櫃,強迫果農轉為內銷。臺灣當局的態度做法主要基於政治考慮。
其一,守護傳統票倉。臺灣主要農業縣如屏東、高雄、臺南、嘉義、雲林及臺中等縣,都是泛綠票倉,民進黨當局無法協助農民轉種其他經濟作物,造成農作物産量過剩,無法售出,此時大陸出臺協助措施,民進黨認為是動搖了其“選舉根基”,將損失大量選票,因此極力阻撓。其二,防止依賴大陸市場。目前臺灣每年銷至香港和大陸的農産品,分佔外銷金額15%和8%,等於是臺灣有1/4的農産品外銷仰賴大陸市場,“風險太大”。其三,害怕農業技術有利於大陸。認為大陸是想引進臺灣農業的管理方式、農業技術,解決自身的“三農”問題,需要阻撓。其四,擔心大陸要求臺灣農産品市場對等開放。
臺灣當局的這種態度遭到島內輿論強烈反對。臺灣《聯合報》分析,在加入世貿組織後,臺灣面對大量進口農産品的低價競爭,農業前景愈形迫促,僅有蓮霧等獨特作物仍維持優勢。5年來,執政黨在農業政策上無所作為,對於大陸提供的出路,卻還要強設路障阻擋;這樣做,真對得起它的基層農民群眾嗎?過去的“戒急用忍”,是怕大資本家前往投資助長大陸工業發展;現在的全面圍堵,是怕農民為作物登陸銷售而“變心”,也怕在野黨收割交流協商成果。若執政黨對人民有一點憐恤之心,即使要下重手遏阻在野黨登陸奪取兩岸協商權,也沒有必要把皮鞭揮向無辜農民,因為那關係著農民的生計。企圖用“外患”來掩飾“內憂”,才是民進黨當局不願“政農分離”的真正原因。
(來源:中國網;作者:朱磊)
編輯:李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