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李家泉:何不搞個“防衛性反獨”

2005-03-08 15:48:00
來源:
字號
  臺灣4代領導人在認同中國態度上的變化,已經凸顯臺灣問題必須早日解決的緊迫性:
  
  第一代領導人蔣介石,完全認同中國,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第二代領導人蔣經國,也認同中國。他說: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
  第三代領導人李登輝,開始有變化。他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第四代領導人陳水扁,完全變了。他說:我是臺灣人。從未承認他是中國人。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呢?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兩岸關係的矛盾性質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兩蔣”時期,兩岸之間是“一個中國”之內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是當時的主要矛盾。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情況卻完全變了。目前,兩岸的主要矛盾是統一和獨立、分裂和反分裂之爭,矛盾的性質是對抗性和敵我性的。原來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則下降為非主要的和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後一矛盾完全可以通過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的方法來解決。
  
  當然,所謂統獨之爭、分裂和反分裂之爭的矛盾性質,是就其總體而言的,具體到每個政黨和每個個人,情況又各有不同。而且,這種對抗性和敵我性質,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轉化”。祖國大陸實行的一係列對臺方針政策,就是在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來促使這個“轉化”的實現。但這並不是一方能解決的,作為矛盾另一方的臺灣,也有一個如何正確面對的問題。從陳水扁目前堅持的“3·20公投”來看,完全是在激化矛盾,根本不想緩和或化解它。
  
  陳水扁就第一個“公投”題目說,為求臺海問題和平解決,“中共應撤除瞄準臺灣的飛彈”,“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問題是,中共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因為你陳水扁和民進黨至今不肯“撤除瞄準中國主權的‘臺獨黨綱’”,不肯“放棄分裂中國的‘臺獨’主張”。這樣的公投題目,不是倒因為果、混淆是非、蓄意挑釁嗎?
  陳水扁就第二個“公投”題目說,他主張“與中共展開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可是,原來大陸的“海協會”與臺灣的“海基會”,不是已經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了“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嗎?你陳水扁和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一心要在所謂“一邊一國”的基礎上建立另外一個新的架構,大陸豈能同意?這同樣是蓄意挑釁。
  
  陳水扁拋出的這兩個“公投”題目,包藏著兩個禍心:其一,你中共不撤除飛彈,不放棄用武,那我就理所當然要“增加購置反飛彈裝備”,以此把造成兩岸緊張形勢的責任推給祖國大陸。其二,你中共不同意兩岸“展開協商”,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那麼破壞兩岸和平的責任便也推給了祖國大陸。用心何其險惡!
  
  陳水扁有兩件美麗的“外衣”:一是“民主”。“公投”即“民主”,由人民“當家作主”。當年的拿破侖,不就是利用“民主公投”當上法蘭西皇帝的嗎?當年的希特勒,不也是利用“民主公投”登上法西斯的“權力頂峰”嗎?陳水扁利用“民主”和“公投”的用心,已昭然若揭!二是“和平”,我陳水扁是“愛和平、愛人民、反飛彈、反戰爭”的。然而誰都知道,他搞的“和平公投”其實是走“和平臺獨”的道路;他搞的“漸進式臺獨”就是妄圖“漸進式改變現狀”。祖國大陸的政府、軍隊和人民,能夠長期容忍他們這樣走下去嗎?顯然陳水扁要的,不是真和平而是假和平。
  
  由此可見,陳水扁搞的不是“和平公投”而是“和平臺獨”,不是“民主公投”而是“挑釁公投”和“戰爭公投”。既然你為了“臺獨”而搞“防衛性公投”,我為了“防獨”和統一,又何嘗不可以搞“防衛性反獨”呢?
  
  1月2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有一篇文章題為《新的國家認同在臺灣出現》。文章說,從前“所有臺灣成年人,從小到大深信不疑的一點是,他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如今,根據臺灣一家報紙去年10月的一份調查,“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已從1989年的52%降到19%”,而且還在下降中。這說明,在臺灣領導人近年的蓄意誤導下,“臺灣已出現認同中國的危機。”
  
  臺灣問題不能再久拖下去了,越拖越被動,越拖問題越多,越拖所需付出的代價也可能越大。

    (來源:《環球》;作者:李家泉)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