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立:解讀“三個可以談”
2003-09-30 09:15:00
來源:
字號
江澤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上的報告,提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這個主張已經引起海內外媒體的重視。但是,人們的解讀並不相同,究竟它的意義何在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兩個層次:這個報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對話與談判問題。第一個層次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這就是説,可以先不談政治問題,儘早恢復有關經濟性、事務性議題的對話和談判,特別是有關“三通”、經濟合作等問題。第二個層次是:就有關政治議題開展對話和談判,為此,我們主動提出“三個可以談”的議題,都是關鍵性的問題,也是臺灣方面關心的問題,可以提供臺灣方面選擇的參考。這兩個層次的對話和談判,我們都歡迎,臺灣方面願意從哪個層次開始,悉聽尊便。
第一層次的對話和談判可能比較容易,特別是“三通”問題,雙方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又是臺灣民間的迫切要求,早談,早解決,對雙方都有利。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經濟性、事務性的談判,往往涉及政治問題,以致難以進展。所以,進行第二層次的對話和談判是必要的,它可以為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提出政治性對話和談判的理由所在。至於要從哪一個層次開始,就要看臺灣方面的意願了。
二、鄭重提出“三個可以談”的主張。1995年1月江澤民主席提議:“作為第一步,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2000年1月錢其琛副總理提出兩岸可以談的五項內容,就包括“三個可以談”在內。這次由江澤民同志作為議題鄭重提出,並列入十六大文件,在這種最高層次的文件上發表,足以顯示它的新意和重要性。
三、重要意義:這可以分別從三項議題的具體內容進行考察。
第一,談“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意味著兩岸從此不再對抗,不再視對方為敵人,戰爭的陰影不再籠罩在海峽兩岸上空,兩岸緊張局勢不再出現,大家都會有安全感。雙方結束了敵對狀態,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非敵對的和平協商方式求得最好的解決。這對兩岸人民來説,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可是有人表示,臺灣已經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主動結束了敵對狀態,沒有必要再談這個問題了。可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直至近日,臺灣當局某些人還聲稱:“中國大陸是我們的敵人”;一家媒體煽動説:“‘促通’等於為‘通敵’大開方便之門。”這説明如果不通過談判結束敵對狀態,靠單方面宣佈是難以真正結束這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敵對狀態的。
第二,談“活動空間”,這本來是臺灣方面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回應臺灣的要求,主動提出這個議題,表示願意在統一之前,就這個問題進行談判,求得某種程度的解決。這裡指明的是“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而沒有提到政治,因為政治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第三個議題的談判來解決。如果雙方能夠坐下來談“活動空間”問題,我相信,祖國大陸方面一定會認真聽取並尊重臺灣方面的意願,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給予比較滿意的解決。諸如,採取什麼原則,運用什麼模式等等,這對臺灣只會有利,不會有害,不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第三,談“臺灣當局政治地位”,這絕不是矮化臺灣,實際上要談的就是大家所關心的“兩岸政治定位問題”,這是困擾兩岸的最大難題,它包括對一個中國的理解、對“中華民國”的看法等問題。不過,不管有什麼困難,這個問題遲早總是要面對和解決的。把它作為議題提出來,不一定可以立即進行談判,但可以促使雙方考慮提出自己的方案,也可以考慮對方可能接受的方案,所以提出這個議題是很有意義的,也表示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誠意、善意、信心和決心。
總之,提出這“三個可以談”是涉及兩岸關係的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一旦雙方能夠開始談判這些議題,兩岸關係的僵局就可能打破,解決了三個問題中的一個問題,兩岸關係就會出現新的局面。兩岸之間存在分歧,這是事實,但分歧並不可怕,它可以通過談判逐步理清,通過談判得到互相理解,通過談判取得一定的共識,最終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又向前走了一步,現在要看臺灣方面怎樣回應了。
來源:人民網
一、兩個層次:這個報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對話與談判問題。第一個層次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這就是説,可以先不談政治問題,儘早恢復有關經濟性、事務性議題的對話和談判,特別是有關“三通”、經濟合作等問題。第二個層次是:就有關政治議題開展對話和談判,為此,我們主動提出“三個可以談”的議題,都是關鍵性的問題,也是臺灣方面關心的問題,可以提供臺灣方面選擇的參考。這兩個層次的對話和談判,我們都歡迎,臺灣方面願意從哪個層次開始,悉聽尊便。
第一層次的對話和談判可能比較容易,特別是“三通”問題,雙方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又是臺灣民間的迫切要求,早談,早解決,對雙方都有利。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經濟性、事務性的談判,往往涉及政治問題,以致難以進展。所以,進行第二層次的對話和談判是必要的,它可以為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提出政治性對話和談判的理由所在。至於要從哪一個層次開始,就要看臺灣方面的意願了。
二、鄭重提出“三個可以談”的主張。1995年1月江澤民主席提議:“作為第一步,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2000年1月錢其琛副總理提出兩岸可以談的五項內容,就包括“三個可以談”在內。這次由江澤民同志作為議題鄭重提出,並列入十六大文件,在這種最高層次的文件上發表,足以顯示它的新意和重要性。
三、重要意義:這可以分別從三項議題的具體內容進行考察。
第一,談“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意味著兩岸從此不再對抗,不再視對方為敵人,戰爭的陰影不再籠罩在海峽兩岸上空,兩岸緊張局勢不再出現,大家都會有安全感。雙方結束了敵對狀態,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非敵對的和平協商方式求得最好的解決。這對兩岸人民來説,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可是有人表示,臺灣已經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主動結束了敵對狀態,沒有必要再談這個問題了。可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直至近日,臺灣當局某些人還聲稱:“中國大陸是我們的敵人”;一家媒體煽動説:“‘促通’等於為‘通敵’大開方便之門。”這説明如果不通過談判結束敵對狀態,靠單方面宣佈是難以真正結束這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敵對狀態的。
第二,談“活動空間”,這本來是臺灣方面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回應臺灣的要求,主動提出這個議題,表示願意在統一之前,就這個問題進行談判,求得某種程度的解決。這裡指明的是“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而沒有提到政治,因為政治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第三個議題的談判來解決。如果雙方能夠坐下來談“活動空間”問題,我相信,祖國大陸方面一定會認真聽取並尊重臺灣方面的意願,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給予比較滿意的解決。諸如,採取什麼原則,運用什麼模式等等,這對臺灣只會有利,不會有害,不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第三,談“臺灣當局政治地位”,這絕不是矮化臺灣,實際上要談的就是大家所關心的“兩岸政治定位問題”,這是困擾兩岸的最大難題,它包括對一個中國的理解、對“中華民國”的看法等問題。不過,不管有什麼困難,這個問題遲早總是要面對和解決的。把它作為議題提出來,不一定可以立即進行談判,但可以促使雙方考慮提出自己的方案,也可以考慮對方可能接受的方案,所以提出這個議題是很有意義的,也表示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誠意、善意、信心和決心。
總之,提出這“三個可以談”是涉及兩岸關係的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一旦雙方能夠開始談判這些議題,兩岸關係的僵局就可能打破,解決了三個問題中的一個問題,兩岸關係就會出現新的局面。兩岸之間存在分歧,這是事實,但分歧並不可怕,它可以通過談判逐步理清,通過談判得到互相理解,通過談判取得一定的共識,最終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又向前走了一步,現在要看臺灣方面怎樣回應了。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system]